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疫情期間幾乎口罩不離身,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眼科主任鄭惠川表示,長時間佩戴口罩,如方式不對,口罩無法貼合鼻樑,呼吸氣流會向上流動通過眼球表面,增加淚液的蒸發,無形中增加了乾眼症風險。最近幾個月眼科門診發現,乾眼症患者明顯增加,提醒民眾「口罩可不能隨便戴」。
「角膜是眼睛的第一道防線」鄭惠川說,角膜前方有淚液分布,淚液由外而內共3層,分別是脂肪層、水層和黏液層,主要維持眼睛濕潤,如其中一層分泌不足或不穩定,淚液滲透壓變高,就會造成角膜破皮或發炎,導致「乾澀、異物感、灼熱感、畏光」等症狀。
鄭惠川指出,乾眼症不只是症狀,而是一種需治療的疾病,但許多患者自行點眼藥水、人工淚液,但只能治標,無法治本,如果病情已到中度、重度,長期忽視,並未就醫,還可能引發角膜病變,視力受損。
▲乾眼症常見症狀vs.高風險族群。(圖/鄭惠川醫師提供)
鄭惠川提醒,民眾眼睛如出現「乾澀、異物感、灼熱感、畏光」等症狀,應盡速就醫。平常則建議使用人工淚液、用眼過程適度休息、避免長時間使用隱形眼鏡、均衡飲食、多補充維生素A,藉此改善乾眼不適。
基隆長庚眼科教授孫啟欽進一步說明,淚膜是眼球表面上含有水分、脂質、黏蛋白與抗菌成分的薄膜,只要維持其生理平衡,可有效減輕乾眼症狀,避免角膜傷害。
臨床顯示,乾眼症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但最近國內研究顯示,乾眼症有年輕化趨勢,研判與3C產品使用量有關,且未成年乾眼症患者的角膜損傷風險較老年患者高出6.66倍。
林口長庚研究團隊分析1997至2013年台灣健保資料庫中乾眼症患者,國內乾眼整體盛行率為7.85%,約有180萬患者,且年紀愈大,乾眼症比例越高。
但近年來3C產品使用量增加,加上防疫生活型態改變,使得乾眼症年齡層下修,該項研究發現,18歲以下的乾眼症患者出現角膜損傷風險,較老年患者還要高。
治療上,輕度乾眼症患者可以使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以及搭配熱敷、按摩來緩解不適。如為中度,則必須使用抗發炎藥物、自體血清治療、淚管塞等方法,來舒緩症狀。到了重症,則可考慮局部免疫抑制劑或手術,避免視力損害。
更多NOW健康報導
▸口咽癌與頭頸癌正取代子宮頸癌 成最常見HPV相關癌症
▸「累、喘、腫」只是老化? 心臟衰竭9成無法及早確診
延伸閱讀
-
疫情達高峰期!7月有望脫口罩? 陳時中:要再晚一點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241Omicron新冠肺炎疫情在近日達到最高峰,至今(19)日本土確診數正式突破百萬例。有媒體詢問7月能否脫口罩走入正常生活?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脫口罩會稍晚。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則說需要先處理好現在的疫情。 -
「簡訊實聯制」走入歷史 社交距離APP接棒細節1次看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325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因「台灣社交距離」APP改版完成,並且因應Omicron變異株傳染特性而修改疫調方向,已執行近1年的「實聯制」已經沒有實質效果。因此即日起,指揮中心宣布取消簡訊實聯制! -
全台每4名眼疾患者就有1人乾眼症 專家提解方改善不適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3222事實上,光是台灣,就有高達8成以上的人有眼睛疾病,其中將近每4人就有1人罹患乾眼症,眼睛常出現乾澀、癢、灼熱或刺痛感、甚至分泌物變多。眼科醫師警告,患有乾眼情況的人數不斷攀升,發病年齡也逐漸下降,若逐步讓乾眼症惡化,恐造成視力損傷。 -
眼睛經常性乾澀疲勞可能是淚水缺油脂 圖解乾眼症治療
健康養生 / 話題懶人包1414「在門診大概有四分之一的患者有乾眼症的狀況,比例頗高。」乾眼症比較常見的症狀,包括眼睛乾澀、眼睛疲勞,可能有一些發炎的症狀,例如眼睛癢、分泌物較多、有刺痛感,等外在刺激較敏感,嚴重還會造成視力模糊。侯宗昀醫師指出,除了依照指示使用人工淚液外,建議接受進一步檢查,若是瞼板腺功能異常,便可盡快接受治療。 -
暑假解除口罩令? 陳時中:部分區域漸漸可不用戴口罩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464本土疫情趨緩,各界關注開放邊境與國內防疫措施的放寬。近日有專家認為,2022年暑假就能讓「強制戴口罩」命令退場。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透露,目前正在考慮針對特定區域「漸漸不用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