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賴以玲/整理報導】心情不好時,你都怎麼做?運動是壞情緒最強大的解藥!除了鍛鍊體魄、增強心理素質,更是找回自信勇氣、迅速連結快樂,以及認識新朋友的社交活動。史丹佛心理學講師、知名TED講者凱莉.麥高尼格(Kelly McGonigal)告訴你,運動可以很簡單,且可以(也應該)是快樂的來源。並從科學角度教你「如何」愛上運動。同時也告訴你運動時該聽什麼音樂?其實你的身體早就幫你選好了。下次運動時,不妨找出一首屬於你的力量之歌!
現在,個人的音樂播放器無處不在,而卡拉喬基斯是幫助運動員選擇他們要聽的歌曲的人。他首先要弄清楚每個運動員的音樂品味。他們最喜歡的歌曲是什麼?他們最喜歡的藝術家是誰?他會一首一首地檢查他們的音樂庫,並請運動員解釋,為什麼喜歡某些特定的歌曲。他會讓他們在跑步機上跑步,以便找出哪些歌曲能提升他們的速度。他會測試他們的手部握力,看看一首歌是否能提高他們克服疲勞的能力。
卡拉喬基斯這麼做是為了尋找一首力量之歌——能發出非常強烈的共鳴,並改變運動員的心情與生理的歌。當他找到有效的歌曲時,通常能馬上分辨出來:「你會立刻觀察到律動反應。」在那個當下,運動員會開始輕輕搖晃他的頭,或用她的腳打拍子。其餘部位也會出現洩漏祕密的生理反應,例如瞳孔放大與豎毛(piloerection,皮膚上的毛髮豎立起來)現象。這就是卡拉喬基斯知道這首歌能引發腎上腺素激增的方法。
力量之歌往往具有某些能讓他們促進身體機能的特性:強烈的節拍、充滿活力的感覺,以及每分鐘大約能打120至140次拍子的節奏(這似乎是人類運動時普遍會偏愛的節奏)。力量之歌也具有很強的「音樂本體外」(extramusical)關聯:包括這首歌對聽的人所產生的正面情緒、形象,以及意義。這些關聯可以建立在歌詞、表演者、一個人本身的記憶、或流行文化之上——例如,當一首歌曲是影片的配樂時,或者當它是大型體育賽事的官方歌曲時。
在歌曲的所有特性中,對於促使我們更努力工作,並減少疲勞、痛苦以及自覺努力(perceived effort)來說,歌詞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去查看受歡迎的健身播放清單,你會看到一首又一首歌的歌詞,都在強調毅力與決心等特質。這也是阿姆(Eminem)的<直到我倒下>(Till I Collapse)一直是最受歡迎的健身歌曲的原因之一。
有效的力量之歌,通常會包括與身體活動本身有關的歌詞:工作(work)、出發(go)、跑步(run)等用詞。在卡拉喬基斯提到這一點後,我去看了自己音樂庫,然後明白他是對的——我自己的一些力量之歌包括崔維斯.巴可(Travis Barker)的<我們走吧>(Let's Go)、史黛拉(Stella Mwangi)的<工作>(Work),以及托比麥克(TobyMac)的<動 起來【繼續向前】>(Move [Keep Walkin'])。(文字提供/《史丹佛大學的情緒修復運動課:重塑大腦,自動產生內源大麻、腦內啡,徹底解放壓力、人際焦慮和孤獨感》方言文化)
更多NOW健康報導
▸外景主持人最怕紫外線!陳俋塵公開肌膚防曬保養秘訣
▸新冠死亡個案9成有慢性病史 「i顧健康」落實三高控制
延伸閱讀
-
規律運動好處多! 這2類人比常人更可降低心血管風險
醫美減重 / 運動健身1244根據1篇今年3月發布於《Science Daily》的研究指出,運動能夠促進大腦激素,抵消壓力並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罹患憂鬱症或焦慮症患者透過規律運動在心血管健康上所帶來的益處高出1倍。 -
疫情下居家運動夯 網推「這些運動」在家也能雕塑身材
醫美減重 / 運動健身1388疫情之下,居家運動越來越流行,不論是疫情關係民眾對於在外運動有所疑慮,又或是天冷下雨懶得出門運動,許多人開始選擇跟著影片教學在家自主健身。 -
大疫年焦慮!6種人易陷入群體恐慌 精神科醫師提5字訣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1287近期藥局門口永遠大排長龍,不少人急於搶購實名制快篩。回顧過去:疫情初期排隊買口罩,搶購物資與衛生紙等,我們從沒遇過的疫情與戰爭等狀況,使得排隊熱潮與「XX之亂」重複上演。 -
健身房需出示第3劑疫苗 還沒打怎麼辦?QA整理1次看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673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從今(22)日開始,進入健身房需要出示接種3劑疫苗的證明。指揮中心解釋,因接種疫苗後可不戴口罩運動,且健身房屬於可接觸大量不特定人士的場域,因此提出限制。但細節為何,如何提出證明?對此主管機關教育部體育署製作QA,詳細說明其規定。 -
運動可改善巴金森病情 維持足夠運動量能降低死亡率!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1449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與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特別選在世界巴金森日前的周末4月9日,於台北市二二八公園露天音樂台舉辦「森動PD Day」活動。呼籲所有巴金森病友及家屬、照顧者,巴金森病的治療除了定期回診穩定服藥,若能積極配合適當而持之以恆的運動,更能延緩病情、舒暢身心、改善生活品質,與病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