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老人厭食症是指晚年食慾下降和/或食物攝取減少,是導致銀髮族營養不良和不健康狀況的主因。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引述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於2018年發表於《惡病質、肌少症和肌肉》期刊的研究,研究發現有老人厭食症的人,未來衰弱的機率比沒有的人高出2.5倍,失能的風險也顯著增加40%!顯示銀髮族一旦開始有厭食現象,未來有更高的比例會衰弱甚至失能。
厭食症成老人失能元凶 「食不下嚥」是關鍵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說明,老人厭食症是導致營養不均衡的原因之一,而隨著年齡增長,「食不下嚥」成一大關鍵因素。食不下嚥包含咀嚼吞嚥功能退化、咬不動、嚥不下、沒食慾等,一旦進食出現困難,就容易造成營養不良、衰弱、肌少、體重下降等一系列的不良狀況,提高了其他各種疾病的發生率,甚至會加速失能、臥床,造成惡性循環,對生活品質、死亡率均產生負面影響。
許惠玉進一步說明,要分辨長輩是否有老人厭食症,除了觀察進食狀況外,非計畫性的體重降低也是重要警訊。依據2019年澳洲多倫斯大學發表於《臨床營養與代謝照護的最新觀點》期刊的文獻,針對老人厭食,預防比治療更重要也更有效;因一旦銀髮族因為進食量變少而導致體重顯著下降,就算後續有積極的營養介入和治療,改善的效果也有限。而要預防老人厭食症的發生,需要從多方面來改善,建議家人一定要多觀察長輩的身心狀況,包括是否保持一定的「活動、運動、互動」,特別是長輩的「進食情況」。
若是出現咀嚼吞嚥困難的現象,可以用「好咬好吞安全喝」的飲食,讓其安全地經口進食。許惠玉特別提醒,有些家人因為擔心長輩嗆咳,而讓其長期灌食或是只喝流質食物,這將使得長輩的咀嚼吞嚥能力加速退化,造成惡性循環。
銀髮族不可忽略的咀嚼吞嚥障礙 障礙嚴重者一定要經過專業治療
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王亭貴理事長表示,隨著年齡增長,吞嚥能力如同身體的其他功能也會慢慢退化,即使沒有任何疾病的長者有時也會有一些吞嚥功能的障礙。例如:偶爾嗆到,容易有食物殘留在喉嚨或口腔等。這些問題常常只是生理的老化,只要稍微注意食物的準備、進食的姿勢、進食的環境等便可以明顯改善。
但仍有些長者其吞嚥功能有較大的異常,如不經過專業吞嚥治療可能會有吸入性肺炎,營養不良,甚至死亡。長者之吞嚥異常需尋求專業的治療情形,包括曾經有中風、巴金森氏症、運動神經病變、失智症曾有吸入性肺炎病史及頭頸癌等,這些長者一定要接受完整的吞嚥評估及治療。
推動銀髮友善食品:根據長者牙口需求選擇合適的營養食品
隨著台灣經濟成長加上邁入高齡社會,長者逐漸注重自身健康與著重飲食品質提升,因此,孝親族群需要營養便利且多樣化銀髮餐食產品協助家中長輩,醫療院所與長照機構則亟需業務型食材以減輕日益增加的備餐壓力。面對長者老化生理變化及營養需求,發展質地調整與高營養密度餐食至關重要。
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楊炳輝副所長說明,在農委會計畫支持下,食品所推動使用在地優質農產食材,於良好生產品質基礎上,發展質地、營養、包裝、備餐等面向切合長者飲食需求之銀髮友善食品,並授權使用Eatender標誌。同時因應長者牙口需求,參考全球食品質地分級研究推出台灣包裝食品質地區分規格4等級,輔以質地友善標示,以方便選購辨識。期經各方投入持續創新發展,以新技術新設計照顧長者日常餐食,使得我國長者能吃得下、吃得好、吃得夠、吃得巧。
讓人生活得有滋味! 進食技巧讓長輩最後一刻也能由口進食
「咀嚼能力下降會造成營養補充流失!」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說明,根據2013年美國中密西根大學的研究發現,銀髮族一旦出現咀嚼吞嚥功能下降的情況,在飲食上常會避免一些比較難咬的食物,如生鮮蔬菜水果、煮太老的肉類、太乾的麵包等,進而傾向選擇較軟、易咀嚼的食物。但通常這些食物的醣類及脂肪量也比較高,蛋白質和纖維也較易不足,這樣的飲食改變也因此會增加特定併發症的風險,如代謝症候群及心血管疾病等。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表示,促進老人的食慾、咀嚼力和進食技巧相當重要,因為當長者不需插管灌食或只能吃流質食物,其實1道可口的飯菜比什麼靈丹妙藥都要有效。期望長輩直到人生最後一刻都能由口進食,與親愛的親友一起享受美味的料理,有了胃口就有能力享受有滋有味的人生!
更多NOW健康報導
▸腎結石不治療恐走上洗腎人生 內視鏡手術終結深層結石
▸耳鳴眩暈齊發威恐梅尼爾氏症作祟 內耳淋巴水腫是元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