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眩暈齊發威恐梅尼爾氏症作祟 內耳淋巴水腫是元凶

4881
林郁敏 報導
耳鳴眩暈齊發威恐梅尼爾氏症作祟 內耳淋巴水腫是元凶
▲耳鳴、眩暈之所以會產生,主要是因為內耳淋巴液水腫所造成,若2種症狀同時發作,則為「梅尼爾氏症」。(圖/NOW健康製作;圖/ingimage)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曾感受過頭暈的經驗,而多數症狀為悶悶重重、頭重腳輕的感覺;若暈的程度嚴重到像是眼前事物在旋轉,甚至無法站穩,就稱為「眩暈」。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眩暈來自內耳功能前庭及三半規管異常,較常發作的高風險族群,又以中老年人內耳功能逐漸退化、小孩內耳功能尚未發育完成居多。


眩暈是一種平衡系統的疾病,多半來自於耳朵、腦部,或因腦部導致的自律神經失調,其中約7成的眩暈是由耳朵引起。耳朵構造可分為外耳、中耳、內耳3部分,其中內耳是由主司聽覺的蝸牛體及掌管平衡的三半規管所構成,內含淋巴液。當頭部轉動時,內耳的淋巴液會隨著不同方向流動,而產生轉動速度及方向的感覺,3個負責平衡的半規管各成90度垂直位置,在身體動作時,恰好可調節平衡所有的動作。


李宏信醫師進一步說明,耳鳴、眩暈之所以會產生,主要是因為內耳淋巴液水腫所造成,若2種症狀同時發作,又稱為「梅尼爾氏症」,這是由19世紀梅尼爾醫師首次解剖切片而發現這個疾病與內耳淋巴水腫有關,後來為紀念梅尼爾醫師的貢獻,而以他名字來命名,其中,知名畫家梵谷也被高度懷疑為梅尼爾氏症患者。然而為什麼會導致眩暈呢?這是因為當內耳淋巴液過多時,只要頭部稍微轉動或晃動,內耳管內的淋巴液與管壁神經產生碰撞,導致淋巴液晃動太快,造成方向感失衡及平衡感覺異常而產生眩暈現象。


至於內耳淋巴為何會水腫?目前醫學上沒有明確答案。如同身體裡累積多餘水分排不出去就會容易產生水腫,推究到鹽分攝取過多導致的結果。李宏信醫師將內耳淋巴水腫比喻為「內耳青光眼」,由於青光眼是因為眼球內壓過高,壓迫眼底神經破壞而失明,嚴重者則需藉由手術讓房水流出,同理,內耳淋巴液分泌過多,也必須將液體排出或預防水腫,才能有效改善眩暈。另一種情況是「耳石脫落症」,發生原因多為頭部遭受撞擊或內耳功能老化導致耳石容易脫落而產生眩暈症,透過確認耳石脫落的方位後再做耳石復位術後可好轉,但須專業的耳石復位術的醫師或耳鼻喉科醫師操作才有保障,故若方向不正確,則可引發更嚴重眩暈症,不可不慎。


通常眩暈發作病程可分為3個時期,若處於急診期,躺在床上無法起身,可以打119掛急診,打止暈針和點滴後即可好轉,但少數返家後可能又再復發。其次為急性期,眼前旋轉、走路搖搖晃晃,多以利尿劑來排除體內多餘之鹽分和水分,降低內耳壓力。到了最後的慢性期,則症狀發作更為頻繁,有約5成患者在無預警情況的情況突然發生,防不勝防,必須長期服藥3個月或半年,才能達到內耳生理功能的改善,且不易復發的目的。


不少人因為疲倦、忙碌、焦慮、壓力大等因素,眩暈很容易就復發。有些患者本來10年前發作過、5年前發作過,但現在變成時不時就會發作,生活不堪其擾,李宏信醫師指出,這是內耳神經退化造成,和治療耳鳴一樣必須長期服藥治療,治療上會以增加血液循環藥物,促進內耳細小血管的血流暢通,並加強神經滋養與血管擴張,促使內耳神經再生活化,才能降低眩暈復發機率。


眩暈多半來得急、去得也快,多數患者發生當下,躺下休息1、2小時可能就會好轉,但往往日後再復發機率很高。家醫科醫師李政道提醒,至少應有耐心服藥3個月,讓內耳功能恢復正常,平時避免頭部轉動太快,搭配心平氣和、控制三高,少碰酒精,生活作息規律化,眩暈自然就會少發作。


更多NOW健康報導
▸腎結石不治療恐走上洗腎人生 內視鏡手術終結深層結石
▸婦人子宮瘜肉與肌瘤阻生育 內視鏡速潔刀除病灶助好孕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

相關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