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曾感受過頭暈的經驗,而多數症狀為悶悶重重、頭重腳輕的感覺;若暈的程度嚴重到像是眼前事物在旋轉,甚至無法站穩,就稱為「眩暈」。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眩暈來自內耳功能前庭及三半規管異常,較常發作的高風險族群,又以中老年人內耳功能逐漸退化、小孩內耳功能尚未發育完成居多。
眩暈是一種平衡系統的疾病,多半來自於耳朵、腦部,或因腦部導致的自律神經失調,其中約7成的眩暈是由耳朵引起。耳朵構造可分為外耳、中耳、內耳3部分,其中內耳是由主司聽覺的蝸牛體及掌管平衡的三半規管所構成,內含淋巴液。當頭部轉動時,內耳的淋巴液會隨著不同方向流動,而產生轉動速度及方向的感覺,3個負責平衡的半規管各成90度垂直位置,在身體動作時,恰好可調節平衡所有的動作。
李宏信醫師進一步說明,耳鳴、眩暈之所以會產生,主要是因為內耳淋巴液水腫所造成,若2種症狀同時發作,又稱為「梅尼爾氏症」,這是由19世紀梅尼爾醫師首次解剖切片而發現這個疾病與內耳淋巴水腫有關,後來為紀念梅尼爾醫師的貢獻,而以他名字來命名,其中,知名畫家梵谷也被高度懷疑為梅尼爾氏症患者。然而為什麼會導致眩暈呢?這是因為當內耳淋巴液過多時,只要頭部稍微轉動或晃動,內耳管內的淋巴液與管壁神經產生碰撞,導致淋巴液晃動太快,造成方向感失衡及平衡感覺異常而產生眩暈現象。
至於內耳淋巴為何會水腫?目前醫學上沒有明確答案。如同身體裡累積多餘水分排不出去就會容易產生水腫,推究到鹽分攝取過多導致的結果。李宏信醫師將內耳淋巴水腫比喻為「內耳青光眼」,由於青光眼是因為眼球內壓過高,壓迫眼底神經破壞而失明,嚴重者則需藉由手術讓房水流出,同理,內耳淋巴液分泌過多,也必須將液體排出或預防水腫,才能有效改善眩暈。另一種情況是「耳石脫落症」,發生原因多為頭部遭受撞擊或內耳功能老化導致耳石容易脫落而產生眩暈症,透過確認耳石脫落的方位後再做耳石復位術後可好轉,但須專業的耳石復位術的醫師或耳鼻喉科醫師操作才有保障,故若方向不正確,則可引發更嚴重眩暈症,不可不慎。
通常眩暈發作病程可分為3個時期,若處於急診期,躺在床上無法起身,可以打119掛急診,打止暈針和點滴後即可好轉,但少數返家後可能又再復發。其次為急性期,眼前旋轉、走路搖搖晃晃,多以利尿劑來排除體內多餘之鹽分和水分,降低內耳壓力。到了最後的慢性期,則症狀發作更為頻繁,有約5成患者在無預警情況的情況突然發生,防不勝防,必須長期服藥3個月或半年,才能達到內耳生理功能的改善,且不易復發的目的。
不少人因為疲倦、忙碌、焦慮、壓力大等因素,眩暈很容易就復發。有些患者本來10年前發作過、5年前發作過,但現在變成時不時就會發作,生活不堪其擾,李宏信醫師指出,這是內耳神經退化造成,和治療耳鳴一樣必須長期服藥治療,治療上會以增加血液循環藥物,促進內耳細小血管的血流暢通,並加強神經滋養與血管擴張,促使內耳神經再生活化,才能降低眩暈復發機率。
眩暈多半來得急、去得也快,多數患者發生當下,躺下休息1、2小時可能就會好轉,但往往日後再復發機率很高。家醫科醫師李政道提醒,至少應有耐心服藥3個月,讓內耳功能恢復正常,平時避免頭部轉動太快,搭配心平氣和、控制三高,少碰酒精,生活作息規律化,眩暈自然就會少發作。
更多NOW健康報導
▸腎結石不治療恐走上洗腎人生 內視鏡手術終結深層結石
▸婦人子宮瘜肉與肌瘤阻生育 內視鏡速潔刀除病灶助好孕
相關部落格
-
突發性耳聾幾乎發作於單耳 錯過黃金治療期恐喪失聽力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4623造成突發性耳聾的主因有內耳血管阻塞、病毒感染,前者發生機率最高的為三高患者,後者則以皰疹病毒(HSV)最為常見,其餘少數個案可能是外力傷害造成,如外力撞擊、鞭炮聲、煙火,及自體免疫疾病使正常細胞遭受破壞,其他包含癌症、細菌感染等。 -
換季鼻子像水龍頭關不住! 想根治鼻過敏須先了解成因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205該如何永久的擺脫鼻過敏的困擾呢?「鼻過敏患者的症狀通常難以根治」,李宏信醫師表示,最常見的藥物治療或採鼻噴劑抑制過敏的方式,雖然短期之內能見效,但只要停藥不久就會再度復發。 -
黑眼圈、咬合不正、暴牙害你變醜! 鼻過敏可能是禍首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1719至於有鼻過敏的人為何會變醜呢?李宏信進一步分析,是因為當鼻黏膜腫大時,會造成鼻塞、難以呼吸,導致患者很自然地就會張口呼吸,而用口呼吸的影響就是口乾舌燥、睡覺時習慣舌頭下移,又長時間張口呼吸,容易造成打鼾形成呼吸中止症,導致門牙會被往前推而產生暴牙或咬合不正。 -
跨年演唱會倒數! 突發性耳聾求診人數恐再有一波高峰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1588根據耳鼻喉科門診觀察,跨年晚會後的1周內,往往是突發性耳聾求診的患者人數激增的高峰期。李宏信醫師說,突發性耳聾的醫學定義是指,3天之內、連續3個聲音頻率,發生超過30分貝聽力喪失的,是1種急症。雖然醫界對於其致病機轉仍不甚明確,但普遍認為與長期處於高分貝環境中、病毒感染、壓力、糖尿病、內耳血管病變……等有關。 -
眩暈有2種!這種屬現代文明病 看iMax電影也可能誘發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117眩暈症可分為「周邊型眩暈」和「中樞型眩暈」2大類型,約9成以上的患者為內耳前庭不平衡引起的周邊性眩暈,也可簡稱內耳型,包括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耳部前庭及三半規管之神經發炎或梅尼爾氏症;中樞型眩暈通常是腦血管疾病、腫瘤等引起,治療較為棘手。
延伸閱讀
-
講座報名/耳鼻喉科名醫開講 戰勝耳鳴、眩暈和鼻過敏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271台灣季節變換時,日夜溫差變化大,很容易誘發過敏症狀,鼻過敏與鼻竇炎都是國人常見的疾病,發作時的症狀包括流鼻水、流鼻涕、鼻塞和頭痛。 -
方向錯了當心戳進腦袋! 小兒科醫師教你如何正確快篩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1331近來不少人都有用家用快篩的需求,包含居家隔離者或是檢疫者,也需要用家用快篩。戳鼻子成為人人的日常,但是你真的「戳」對了嗎?小兒科陳木榮醫師在FB分享正確的快篩方式,如果走錯方向就戳進腦袋了! -
感染Omicron與感冒如何分辨? 醫師:咳嗽的咳法不同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3830近期本土確診個案屢創新高,COVID-19的疫情進入以Omicron為主的流行樣態。不過大家都知道,Omicron以輕症為主,目前的輕症率仍維持99%的高點,僅少數人出現肺炎症狀;但可能讓很多人誤以為只是小感冒。如果我有症狀,我應該以為是Omicron還是當一般感冒呢? -
鼻子也會發霉!一直聞到怪味道 就醫檢查竟拉出黴菌球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1635長安醫院耳鼻喉科林恆甫醫師表示,引起鼻部異味的原因有很多,像是黴菌或細菌感染、鼻黏膜病變、萎縮性鼻炎、鼻內異物,甚至是鼻咽癌等,可由鼻內視鏡、鼻竇X光片或是電腦斷層掃描來做鑑別診斷。若長期反覆的鼻竇炎未經妥善的治療,還可能影響周圍的器官:例如壓迫眼眶周圍造成眼周感染及複視;或者往上進入顱內感染造成意識改變等神經學的症狀。 -
講座報名/耳鼻喉科專家開講 戰勝耳鳴、眩暈和鼻過敏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455李宏信醫師受財團法人臺北醫學大學校友會教育基金會、綠杏文化事業基金會、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的邀請,將於3月5日星期六下午,為現場民眾講解「專業醫師教你 如何完勝耳鳴、眩暈、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