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55歲Steven罹患乾癬20多年,發病後的前幾年,皮膚極度搔癢,一抓就滿地皮屑,紅腫潰爛,透過光照療法、外用藥膏讓病情穩定,重返職場。但幾年後,關節發麻、僵硬、脹痛,就醫確診為乾癬性關節炎,人生再度變成黑白。
▲乾癬性關節炎的臨床表現。(圖/曹彥博醫師提供)
乾癬性關節炎患者治療認知調查 8成受訪者對於治療失去信心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表示,乾癬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疾病,於體內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導致慢性皮膚發炎(乾癬)和侵蝕關節(關節炎),因反覆發作,痛苦難熬,不少患者療程失去信心,中斷治療,尋找偏方。
蔡長祐指出,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複雜且漫長,稍微不注意,熬夜、錯誤飲食,就可能突然惡化,許多患者因此罹患憂鬱症,認為正規藥物幫助不大。
風濕病醫學會一項「乾癬性關節炎患者治療認知調查」發現,8成受訪者對於治療失去信心,放任皮膚病灶擴大、關節持續疼痛,只求不影響日常起居。
另外,僅有4成受訪者認為,藥物可幫助患者達到治療目標,可以改善70%關節疼痛(ACR 70標準),許多患者因為過往失敗的治療經驗,而對療程失去耐心。
▲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選擇。(圖/曹彥博醫師提供)
「抗介白素17」有效抑制免疫發炎反應 同時改善皮膚和關節等兩大乾癬症狀
蔡長祐指出,第二代生物製劑問世後,更有效抑制免疫發炎反應,同時改善皮膚和關節等兩大症狀,進而改善生活品質,讓乾癬性關節炎患者重見曙光。
以Steven為例,在併發乾癬性關節炎之後,關節卡卡、僵硬,動作變慢,只要坐太久,就覺得痠痛,到晚上,關節腫痛,止痛藥效果有限,好不容易入眠,又被痛醒,可說身心俱疲。
為此,辭去工作,長達6年窩在家裡,幾乎不曾外出,期間多次至復健科、骨科等門診就醫,持續復健,但關節疼痛依舊,在友人建議下,尋求風溼免疫專科醫師協助,接受生物製劑治療,才逐漸好轉。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副秘書長曹彥博表示,最新治療指引建議,當出現乾癬性關節炎合併皮膚相關症狀,或合併中軸症狀且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物仍無效時,優先建議使用第二代生物製劑「抗介白素17」。
曹彥博說,Steven連續2年使用第二代生物製劑,接近完全康復,原先身體四肢大面積皮膚病灶,縮小至背部區塊,只剩兩個50元硬幣大小,關節腫痛頻率明顯下降。
研究指出,經半年治療後,6成患者能夠完全清除乾癬皮膚病灶(ASI 100),近四成患者減少50%關節腫痛日數(ACR 50),曹彥博建議患者,就診時,應詳述皮膚、關節等症狀,與醫師討論後,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更多NOW健康報導
▸C肝追蹤莫輕忽!八旬肝癌嬤難動刀 標靶藥物成契機
▸酷夏來杯氣泡水消暑超COOL 喝氣泡水對健康有益嗎?
延伸閱讀
-
這病奇癢難耐憂鬱到不想活! 醫曝「1療法」有效改善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100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暨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且易復發的發炎性皮膚病,發病時奇癢難耐,越搔抓、越癢,不少人因此睡眠障礙、憂鬱,甚至萌生死意。 -
「再生醫療細胞製劑」是藥品?產品? 醫藥界各持觀點
醫藥衛生 / 生醫產業1567行政院會最近將審議《再生醫療三法》,台灣藥學會、台灣臨床藥學會、台灣醫藥品法規學會、台大藥學專業學院國際藥政法規研究平台等單位7日上午齊聲呼籲,政府應將「再生醫療使用的細胞製劑」視為藥品,不該改為產品,否則等同於忽視藥師的調劑能力,與國際規範背道而馳。 -
疫情壓力大罩不住皮蛇! 出現這些疼痛小心帶狀性皰疹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1601蔡長祐主任說明,帶狀皰疹俗稱為「皮蛇」,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活化引起的皮膚病,好發於冬季至早春之間,通常是過度勞累、緊張、季節變換之際而發生。帶狀皰疹與免疫功能低下有關,隨著年紀增長所導致的免疫力下降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再次活化的重要因素。 -
大啖年夜飯皮膚病竟爆發! 中醫點名:這些年菜要忌口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5049農曆過年期間,餐桌上會看到的年菜有涼拌生菜、白菜滷、佛跳牆、火鍋、油飯(米糕)......等等,飯後還可能和家人一起喝酒慶祝,順便嗑個瓜子,吃片海苔。鄭愛蓮警告,這些通通都可能是刺激皮膚病更嚴重的食物。舉凡乾癬、溼疹、汗皰疹、異位性皮膚炎等患者,最忌諱吃到牛肉、羊肉、海鮮、生冷食物、海苔、堅果、酒精等食物都不能吃,一旦不小心吃到,甚至只是喝到上述食物燉煮的湯,都有可能誘使皮膚疾病發作或加劇症狀。 -
大寒時節皮膚乾癢問題多 冬季乾癢vs.乾癬差別在哪?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2143鄭愛蓮解釋,醫學上認為,冬季乾癢是由於皮脂腺和皮膚保水功能退化,無法分泌足夠的油脂對抗乾燥的天氣,於是開始出現乾癢、形成皮屑,嚴重時會產生紅腫和刺痛感,被稱為「缺脂性皮膚炎」;而乾癬則是屬於自體免疫失調造成的慢性皮膚發炎和角化性疾病,屬於全身性疾病,皮膚會出現明顯的紅色斑塊和白色皮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