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孩子愛喝含糖飲戒不掉,小心是媽媽「幫忙」養成習慣!董氏基金會強調,幼兒在1歲後就應該開始吃一般食物,減少乳品攝取量,不應該使用奶粉或乳粉代替正常飲食,而兒童配方奶就是「含添加糖的食品與飲料」,假使幼童時期就習慣含糖乳品,就會漸漸對天然健康食品產生排斥,很難建立健康飲食習慣。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嬰兒在前6個月最好的食品就是母乳,營養最符合孩子需求。當小孩6個月後母親假使乳水不足,或有工作等需求,若不太方便餵母乳,可以使用1歲前配方奶,我國對1歲前營養成分有嚴格規範,規定營養成分需趨近母乳,但此時也要準備副食品讓孩子食用。
許惠玉強調,小孩滿1歲3餐就應該以一般食品為主,不應該再用配方奶當主食,但部分家長可能延續1歲前小孩的飲食習慣,加上配方奶含糖量不低,餵起來小孩比較不會排斥,但1歲後營養配方奶管理規定,如同一般乳品,因此生產商可能會用太多糖份,孩子沒辦法均衡吃到營養外,也可能習慣了含糖飲食。
董氏基金會理事長金惠民強調,幼兒成長配方即屬於「含添加糖的食品和飲料」,若仰賴組合式且額外添加了乳糖、果糖、蔗糖、葡萄糖、玉米糖漿等精緻糖的成長奶粉,反而讓幼兒養成喜愛甜食的口感,攝取過多的精緻糖,導致對天然健康食物的排斥,無法自幼就建立起健康的飲食習慣。
康寧醫院小兒科主任醫師翁少萍也說,根據澳洲雪梨大學2013年於《Nutrients》期刊發表的研究,幼兒成長配方常額外添加較高的精緻碳水化合物(蔗糖、麥芽糊精、玉米糖漿、葡萄糖漿等),可能導致兒童蛀牙、腰圍增加、體重過胖等,甚至會增加未來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
營佳營養諮詢中心營養師吳芃彧提醒,幼兒成長配方(奶粉),可能包含多糖類,包含乳糖、果糖、蔗糖、麥芽糊精、玉米糖漿等,醣含量比一般鮮奶多了30 %至120%。如果比純奶粉多了30至75 %,且多為精緻糖,在高糖份和香料的加持下,配方奶容易過度食用,影響正餐的進食量。
董氏基金會提醒,盡早1歲起就讓孩子透過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包含鮮奶、保久乳、乳粉等純乳品,滿足營養需求,藉由咀嚼、吞嚥與學習攝取食物,享受各種食物的風味,以及使用餐具進食的過程,增進齒顎、相關肌肉的統合發展,以及情緒的滿足。
董氏基金會強調,不要貿然使用「成長」或「水解」配方取代乳品,幼兒成長或水解配方應列為「特殊情況下使用的產品」,如:有特殊疾病或攝取食物困難等,父母應避免讓幼兒「只要喝夠配方奶、天然食物加減吃」的佛系飲食型態。
更多NOW健康報導
▸【影】糖vs.醣 傻傻分不清?! 糖尿病患者為什麼要控血糖?
▸ 面對寒流與變種病毒夾擊 超級抗氧化酵素SOD化解危機
延伸閱讀
-
新冠疫情又嚴峻! 調節身體免疫營養素先吃先赢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1664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引述英國國家衛生研究院2019年的報告,統合分析共15個國家、25項研究、含括10,933人的研究,指出維生素D能夠促進對抗病毒細菌的保護機制,可顯著降低至少1種急性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胸腔感染等)的風險。 -
全球新冠肺炎病例將破億 專家呼籲癮君子戒菸刻不容緩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1638台北榮民總醫院家醫部醫師賴志冠指出,這是針對新冠肺炎痊癒患者的最大規模研究,結果顯示他們出院之後仍然會受到新冠肺炎的長期影響,有3成的人因罹患新的疾病再度就醫,其中許多是心臟、肝臟或腎臟出問題,也有人罹患糖尿病。 -
新手爸媽育兒慌 掌握睡覺和喝奶關鍵讓孩子頭好壯壯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1345所謂「一暝大一寸」,新生兒出生後最重要的2件事情就是睡覺和喝奶,可見新生兒的照護著重於休息品質及營養補給。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嬰兒哺育委員會的建議,母乳是足月產之正常新生兒最佳的營養來源,應於出生後盡速哺育母乳,並持續純哺育母乳約4至6個月大,在這段期間內(開始添加副食品之前),切記「不須」額外補充水分,以免占了胃容量而導致營養不良或是水中毒。嬰兒於4至6個月大時可開始添加副食品,建議持續哺育母乳至1歲,但不建議純母乳哺育超過6個月。 -
手搖飲標示新規定上路! 總糖量和總熱量資訊不可少
健康養生 / 消費生活1528從今年1月1日起,食藥署「連鎖飲料便利商店及速食業之現場調製飲料標示規定」正式上路,以前只需標示全糖、5分糖、3分糖等熱量,但現在除添加糖外,須將珍珠、椰果、布丁等內容物合併計算,標示總糖量和總熱量。至於適用範圍,則包括連鎖飲料店家、便利商店的手搖飲,以及速食業現場調製的飲料。 -
寶寶滿周歲後喝配方奶粉含糖量高 恐提早陷入糖糖危機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1444根據WHO與UNICEF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建議,幼兒滿1歲以後可開始正常飲食,建議給予全脂牛乳,和其它類新鮮食物來滿足幼童的營養需求,達到成長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纖維及植物營養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