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擦藥止癢就好 這些潛在疾病可能讓你「皮在癢」

4102
王澍清 報導
抓癢
▲柯適中說明,皮膚癢大多是由外在引起,但也有可能是潛在疾病的警訊,像是糖尿病、慢性貧血、甲狀腺異常、表皮淋巴癌、腎功能異常、C型肝炎等。(圖/ingimage)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台灣氣候悶熱潮溼,容易引起皮膚紅、腫、癢、痛,尤其皮膚癢常讓人難以忍受。部分民眾會選擇自行買藥止癢,但實際上皮膚癢的原因很多,仍需醫師的診斷評估才能對症下藥,有效治療皮膚癢外,若有其他潛在病因也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門診常見的皮膚癢原因很多,像是急性蕁麻疹、蚊蟲叮咬、隱翅蟲、黴菌感染、汗疱疹等,通常要針對症狀選擇不同的藥物,對症下藥才有效。皮膚科醫師柯適中建議,若自行擦藥2至3天症狀仍未改善,應盡快就醫,避免因搔抓破皮引發更嚴重的皮膚問題。醫師提醒,市售止癢藥膏成分多含有類固醇,若在未經診斷下長期使用,恐造成皮膚萎縮或變薄、血管脆弱容易出血,使用過量時,甚至會影響腎上腺素的分泌,抑制身體正常的防衛機制。


柯適中說明,皮膚癢大多是由外在引起,但也有可能是潛在疾病的警訊,像是糖尿病、慢性貧血、甲狀腺異常、表皮淋巴癌、腎功能異常、C型肝炎等,都可能出現皮膚癢的症狀醫師曾收治1名慢性皮膚癢的患者,經藥物治療效果不佳,進一步照X光後發現是胸腔淋巴腫瘤,雖然發生機率不高,但還是提醒民眾若長期有皮膚癢的情況,可觀察搔癢狀態是否一直持續或反覆發作,也要注意身心狀態的改變,如出現倦怠、注意力不集中、情緒焦慮等,就醫時務必告知醫師,評估是否需安排進一步的檢查。


門診常見有些病人表示之前開的藥有效,而要求開一樣的藥,但每次皮膚癢的原因不一定相同,也許上次是黴菌感染,這次是異位性皮膚炎。此外,醫師也會根據不同部位皮膚特性來選擇藥物,例如:皮膚較薄的部位(如眼睛周圍),通常會使用劑量較低或較弱效的藥物,避免造成皮膚萎縮或變薄;而手、腳等皮膚較厚的部位,為加強吸收和止癢,則會開立較強效的藥物;此外,腳部溼疹可能伴隨黴菌感染,與手部溼疹用藥又有不同,所以不能1條藥膏擦全身。


最後,柯適中醫師提醒民眾,天氣炎熱要注意防曬、保溼及保持涼爽,皮膚癢發作的時候,可在患部用冷毛巾冷敷降溫使症狀緩解,治癒後可視氣候或個人膚質,使用無香精的乳液、乳霜或凡士林保護皮膚,平時做好自我保護,預防惱人的皮膚疾病。


更多NOW健康報導
▸德國BNT新冠疫苗可望搶先全球 東洋取得台灣代理權
▸上班族壓力大憋出病 從日劇《半澤直樹》找到正能量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