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擅自吃止痛藥或中草藥,發現尿液異常或雙腳水腫,未馬上就醫檢查,小心埋下永久洗腎禍根!台大醫院研究發現,人體一旦發生急性腎損傷,腎臟肌纖維母細胞數量顯著增加,即便當下腎功能恢復正常,8年後確診慢性腎臟病機率竟有8成,實驗發現治療癌症去甲基化藥物,可阻止轉化慢性腎臟病過程。
急性腎損傷 8年後有8成發生慢性腎病風險
台大醫院金山分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周鈺翔表示,腎臟血管周邊細胞平時能穩定血管運作,當急性腎損傷出現,腎臟血管周邊細胞受到刺激,會轉化成肌纖維母細胞,作用在於圍堵傷害破損,但在腎臟狀況慢慢恢復,肌纖維母細胞數量應該要下降,血管周邊細胞也要回到正常作用,但仍有20 %血管周邊細胞異常。
周鈺翔持續說明,當腎臟恢復正常功能,不需要大量肌纖維母細胞作用,但仍有20%血管周邊細胞,持續著肌纖維母細胞功能,類似皮膚受傷出現疤痕,沒有皮膚實際功能,肌纖維母細胞會持續在腎臟血管製造出「疤痕」,導致腎臟慢慢硬化,最終導致慢性腎臟病發生,很可能演變成需要洗腎或透析治療。
即時給予甲基藥物 大幅降低腎臟病轉慢性風險
周鈺翔補充,研究團隊發現誘發血管周邊細胞轉化,包含Ybx2在內有4個轉錄因子,原則上在急性腎損傷過後,血管周邊細胞應該要恢復原有作用,但是20%轉化血管周邊細胞反而變成慢性腎臟病因子,如果即時用去甲基藥物治療,可以阻止相關作用,不讓慢性腎臟病發生風險增加。
周鈺翔也說,藉由動物實驗發現,在14天內給予急性腎損傷動物去甲基藥物,可以觀察到明顯狀況明顯不同,降低演變慢性腎臟病風險,研究成果獲得國際認可,刊登在國際期刊《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中,實際用於人體治療,可能仍需要數年人體試驗,目前無法投入治療。
急性腎損傷臨床不少見 擅自吃止痛藥發生機率高
周鈺翔另外提到,臨床上急性腎損傷不算少見,急性休克或大量失血,在血液無法充足提供腎臟狀況下,都有可能發生急性腎損傷。另外,須要洗腎治療的重症病患,例如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即便腎臟功能恢復正常,未來發生慢性腎臟病風險也很高,需要長期追蹤,定期回診確認腎臟狀況。
另一方面周鈺翔提醒,部分民眾會吃非類固醇止痛藥,由於對於腎臟有負擔,如果沒有依照醫師指示,自行任意服用,就很可能發生急性腎損傷,另外,如果觀察到自己雙腳異常水腫或尿蛋白異常,尿液容易起泡,甚至發現尿液帶血,都有可能是急性腎損傷病徵,一定要盡快找醫師檢查,確認下一步處置。
更多NOW健康報導
▸雷射撫平歲月痕跡再進化 脈衝時間從奈秒到皮秒快千倍
▸毛小孩中暑因為毛太長? 獸醫師:關鍵在於鼻子長短
延伸閱讀
-
周邊血管阻塞嚴重恐壞死 出現這症狀應立即就近診斷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1427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血管內科潘恆宇醫師表示,周邊血管阻塞是1種漸進式的慢性疾病,初期幾乎毫無症狀,後來因為足趾傷口久久未癒與四肢末梢疼痛,在許多基層診所反覆求診,最後進展到足趾變黑壞死,才被發現是血管阻塞導致。 -
腎臟移植需要知道哪些事? 圖解說明1次幫你搞清楚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1323臺中榮民總醫院內科部主任吳明儒教授指出,腎臟移植能幫助患者脫離洗腎的羈絆,生活品質大幅提升,也有助於降低醫療支出。台灣的腎臟移植技術已相當成熟,接受腎臟移植五年後,患者存活率高達93%,而且有超過85%的移植腎臟仍然具有功能。隨著免疫抑制劑的進步,有超過半數的移植腎可以存活15至20年以上。 -
糖尿病患者害怕終日洗腎 合併中醫治療可妥善控制血糖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1424嘉義長庚中醫科主治醫師蔡盈盈發表「糖尿病腎病變輔助中醫治療之進展」,她表示,從中醫角度來看,糖尿病典型症狀歸類在中醫「消渴」範疇,治療重點在於調理脾胃消化機能,讓血液裡過多的葡萄糖(熱),得以被人體再吸收利用,達到調降血糖的效果。 -
喝香菜水雖可排毒卻有這風險 預防洗腎的說法不可信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2089洗腎人數逐年增加,台灣已成為洗腎王國,顏宗海表示,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疾、腎結石,或是吃太多止痛藥,都可能導致腎臟功能惡化,甚至必須終身洗腎。 -
老年人白天久站水分可能囤積小腿 夜尿頻率恐增加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1462血液與身體內的水分都會保持恆定,水分不夠時大腦就會提醒該喝水,如果水分多了就會在腎臟過濾,排放到膀胱累積,而當膀胱漲大到一定程度刺激大腦排尿,就會有想要上廁所的感覺。晚上睡覺時腎臟也是正常運作,如果身體水分量上升,就會產生尿液,但睡覺時沒喝水,尿液到底從哪來需要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