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女性尿失禁在每個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尤以中年女性最常見,通常年過65歲約5成都有尿失禁,年輕女性約1至2成病例,特別是產後婦女或肥胖,多半因為尿道鬆弛,較容易出現漏尿的困擾。
根據國際尿控制醫學會對尿失禁的定義是不自主性的尿液滲漏,且造成衛生和社交困擾。三軍總醫院泌尿科主任蒙恩醫師表示,女性尿失禁可分為4種:
1.應力性尿失禁:應力性尿失禁主要表現在咳嗽、打噴嚏、劇烈運動或腹壓增高如提重物時,尿液會外漏。
2.急迫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因膀胱過動,膀胱肌肉層不自主收縮,常趕不及就尿出來。
3.混和型尿失禁:混和型尿失禁為前2者症狀都有。
4.滿溢型尿失禁:滿溢型尿失禁則因膀胱無力積尿過多滿出來,常見於失智、巴金森氏症及中風等腦部神經病變患者。
當中,急迫性尿失禁分布年齡層較廣,大多因年紀漸長而膀胱退化、神經較為敏感,60歲以後約2至3成會有膀胱過動症狀;應力性尿失禁主要是尿道關不緊,當膀胱壓力突然升高時,就會漏尿,尤其常見產後、肥胖、遺傳等因素導致。而女性過了更年期常合併2種尿失禁症狀,若消極面對,對日常生活影響頗大。
尿失禁的治療須根據發生原因及嚴重程度採取適合的方式,蒙恩指出,急迫性與應力性尿失禁2者機轉不同,前者主要以行為和藥物治療為主,平時可以訓練膀胱,不要一有尿意就去解尿,或是可採取放鬆膀胱、抑制敏感、增加穩定性的藥物治療,若無效亦可施打肉毒桿菌;後者則因為骨盆底鬆弛、尿道支撐力不足,基本上藥物無法改善,平時可藉由凱格爾運動多加練習,漏尿嚴重時,則建議手術治療徹底改善。
早期針對應力性尿失禁的傳統手術如陰道懸吊術,開腹傷口面積大、疼痛度高,多已不採用;後來演進到在尿道下吊帶的治療方式,包括從腹直肌取1塊筋膜,製成長條自體吊帶,墊在膀胱頸處,缺點是傷口較大;目前的新發展是以人工網膜吊帶取代自體材料,置入尿道中段之下方維持支撐力,微創手術傷口小、疼痛感低,術後觀察排尿順利、翌日即可返家。9成患者不會再漏尿,約可維持5至10年。手術後3個月內禁提重物,避免劇烈運動,4至6周暫停性生活,能有助人工網膜能順利與肌肉組織結合、避免移位。
蒙恩建議,有輕微漏尿症狀的女性,平時可藉助正確的提肛運動,或到醫院透過生理回饋儀、磁波儀,鍛鍊骨盆腔底的肌肉收縮及強度,肥胖者應減重,平時避免提重物及少喝含咖啡因的刺激性飲料或過量的水,少碰菸酒,都能降低尿失禁的困擾。並提醒更年期後的女性若漏尿需使用護墊、或換好幾條內褲時,不要隱諱就醫,以免引發尿路感染等其他問題。
更多NOW健康報導
▸夏日溫度攀升至38度高溫 這2類人更應注意防曬
▸疫情解封正逢畢業求職潮 打理門面牙科整牙、美白夯
延伸閱讀
-
男子驗PSA偏高以為攝護腺癌 醫生說明真相他「臉紅」
兩性關係 / 男人幫13421名66歲林先生,100年至108年抽血檢驗PSA數值都在4~6ng/ml間,正常值在4以下,攝護腺超音波檢查偶爾有黑影,但大多數是正常,肛門指診也正常,去(109)年PSA為7.12ng/ml較以往高,幸好攝護腺切片未發現異常;另1位59歲陳先生檢查PSA竟然271.33ng/ml,進一步指診切片確診攝護腺癌。 -
1晚小便10次站馬桶前就2滴 男人40要留意攝護腺肥大
兩性關係 / 男人幫2309振興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楊景偉表示,攝護腺起初肥大時,剛開始會影響小便速度,臨床中曾有40多歲病患求診,原因發現自己小便開始不如以往,排不乾淨、流量變小,而部分攝護腺肥大患者,若沒有即時治療病況越來越嚴重,就有可能發展到晚上頻尿,個案張先生1晚小便10次,可以說幾乎沒有休息機會。 -
輕熟女1小時小便6次 膀胱黏膜受傷有尿就痠痛難忍!
兩性關係 / 婦科診療室2085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表示,女性泌尿道常受到細菌侵擾,尿道與膀胱發生感染很常見,大多藉由抗生素治療後,症狀就會漸漸改善,但個案也曾經使用抗生素,症狀卻未解決仍反覆發作,藉由內視鏡等影像檢查後發現,個案膀胱內壁黏膜有破損受傷,容易受刺激感覺疼痛,確診間質性膀胱炎。 -
不是不痛就沒事! 無痛性血尿可能潛藏膀胱腫瘤危機
癌症新知 / 其他癌症1830根據107年國民健康署癌症年報指出,男性膀胱癌的發生率排名為第11位、女性為第16位。男性的發生率約為女性的2.4倍,最常見的致癌因子就是抽菸;另外像是長期接觸化學藥劑、染劑等含有芳香胺的物質,以及慢性膀胱發炎都可能與膀胱癌有關。 -
別只補鋅! 保養攝護腺「6種食物」趁年輕要多吃
兩性關係 / 男人幫1766日常飲食經常攝取動物性高脂肪的食物,這類脂肪屬於飽和性脂肪酸,根據研究顯示,會誘使攝護腺癌的發生,例如豬、牛、羊等紅肉類,以及牛油、豬油等,都屬於高脂肪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