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成民眾對愛滋仍存負面觀感 疾病獵巫恐成防疫破口

2726
陳盈臻 報導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
▲疾管署羅一鈞副署長分享愛滋新增感染者逐年下降,往2030年終結愛滋流行的目標更進一步。(圖/台灣愛滋病學會提供)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除新冠肺炎外,台灣在愛滋防治上也同樣「超前部署」。截止2019年底,台灣愛滋防治已達到「88-92-95」,表現位居全球前段班,且新感染者人數已接連2年呈現下降趨勢。不過,根據最新的「愛滋認知大調查」顯示,不僅逾5成台灣民眾對愛滋仍普遍存在負面觀感,在滿分10分的正向態度支持分數中,台人平均更只有3.9分,顯示台灣社會對愛滋與感染者具有相當程度的歧視。


疾病獵巫恐導致感染者不願主動出面篩檢及治療,歧視與標籤化感染者更可能成為防疫破口,台灣愛滋病學會與台灣愛滋病護理學會強調,感染者經過穩定治療後與常人無異,呼籲民眾建立愛滋正確認知,以同理心弭平歧視,打造疾病平權社會。


為了解國人對於愛滋的認知與觀感,台灣愛滋病學會與台灣愛滋病護理學會進行的「2020年愛滋認知大調查」結果顯示,社會對愛滋與感染者具有歧視,以1至10分(1分為具有歧視、10分為正向支持)評斷社會對愛滋或感染者的態度,台人平均僅得3.9分。在此社會氛圍下,有超過5成的民眾對愛滋有負面印象,認為愛滋是21世紀的黑死病、骯髒的性病;25%認為感染者是同志或私生活亂而受感染。


該調查更發現,僅有不到半數的台灣民眾認為感染者完全不需對自己感到羞愧,以及在生活各方面應被平等友善對待,與其他人沒有差異,比例分別占47.5%與55%。台灣愛滋病護理學會理事長莊苹指出,感染者或有高風險的民眾會內化這些負面的社會烙印,讓他們害怕被人發現、不敢與人建立關係,甚至拒絕篩檢與就醫。


台灣民眾對於愛滋的認知與預防行動更存有明顯落差,調查發現超過8成的民眾自認為了解愛滋/愛滋病毒,但卻僅有3成民眾知道愛滋可以透過藥物預防。其中,有性經驗的民眾(664位)中,更有超過半數從未想過要做篩檢或甚至不知道有愛滋篩檢的存在!莊苹表示,台灣民眾對愛滋的認知落差,不僅形成對愛滋不友善的社會環境,更可能因為已感染但未確診就醫,而成為防疫上的破口。


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洪健清表示,愛滋感染者穩定接受抗反轉錄病毒藥物治療(ART)後,健康狀態及平均餘命與常人沒有差異,且若血液中病毒量抑制在200 copies/ml(每毫升所含病毒複製數)以下,維持6個月以上即稱為U=U(undetectable= untransmittable),也就是「測不到病毒等於不具傳染力」,將不會再因性行為將愛滋病毒傳染給他人。


U=U經多個國際大型研究,共統計超過10萬次相異伴侶間性行為證實,此外,包括聯合國愛滋規劃署(UNAIDS)與美國疾病管制署等101個國家、共990個權威單位也同時支持,成為愛滋領域的重大里程碑,科學已證實治療愛滋病的意義,但社會的認知更應該與時俱進。


U=U對愛滋防治的意義:代表終結愛滋流行是可能實踐的目標,感染者穩定接受治療就不會成為感染源,可減少新增感染者,幫助整體愛滋防疫,即以治療為預防(Treatment as Prevention, TasP)的觀念。


U=U對感染者的意義:感染者不用再擔心性行為會傳播病毒,可以放下心中的罪惡與焦慮感,更安心的與他人互動、交友與戀愛。


U=U對社會大眾的意義:當感染者穩定接受治療,便與常人無異,根據「2020年愛滋認知大調查」網路問卷調查發現,近5成民眾認為了解U=U後,對愛滋/愛滋感染者比較不會感到害怕。若U=U的觀念普及,將有助於扭轉社會大眾對於愛滋的刻板印象。


為了在2030年達到「零感染」、「零死亡」與「零歧視」的目標,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UNAIDS)提出90-90-90計畫,在2020年達到90%的感染者了解自己的感染狀況、90%知道自己狀況的感染者可以接受適當治療、90%接受治療的感染者成功抑制病毒量。截止2019年底,台灣已達到「88-92-95」,為全球前段班,但距離第1個90的目標還差一點,洪健清表示,台灣95%接受治療的感染者血液中病毒量已受抑制,唯有社會更加友善才能幫助感染風險者更願意進行篩檢、及早開始接受治療。


更多NOW健康報導
▸長期用棉花棒掏耳朵 這習慣恐引發感染甚至耳膜破裂
▸消基會抽檢網購抗菌乾洗手 全數不合衛生法規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