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還沒到端午,但高溫異常,已讓許多人受不了,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提醒,身處高溫環境時間太久,就可能引發熱傷害,從體內開始高溫起計算,必須在半小時內,將核心體溫降至38.5度,否則就有死亡風險。
朱柏齡指出,曾經收治過核心體溫高達44度的熱中暑個案,因為從出現症狀至三總急診室,已經接近快3小時,儘管極力搶救,但仍宣告不治,死於全身器官衰竭。
另有1名建築工人在烈日下工作,突然暈倒,同事發現後立刻送他就醫,但過程中並未適時降溫,人又躺在開放式貨車後面,直接曝曬陽光,送至醫院時,核心體溫高達43.9,但因高溫時間較短,幸運救回一命。
常見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衰竭、熱中暑等,其中以熱中暑最嚴重,若處理不當,會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死亡率超過30%,也就是100名發生熱中暑的人,至少30人死亡。
如何預防熱傷害?除了避免曝曬於高溫陽光下,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出「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等3大要訣,如果身體出現熱傷害徵兆時,盡速就醫。
在保持涼爽方面,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的衣服。不管時間長短,絕不可將幼童及毛小孩單獨留在密閉、停泊的汽車內。儘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空調的地方;若家中沒有空調,建議於高溫時可到有空調設備的公共場所避暑。
至於補充水分,夏天高溫,應隨時補充水分,不能等到口渴才補充水分,每天應至少喝2,000c.c.白開水。另外,多吃蔬果,因蔬果含有較多水分、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可促進身體健康。盡量少喝含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以避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
在提高警覺上,王英偉建議,在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同事的身體狀況,適當休息並補充水分。雇主應提供適宜的工作環境、相關防護措施,勞工每日在高溫場所工作時間不應超過6小時。
嬰幼童及長者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或天氣炎熱的時間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塗抹防曬霜、戴寬邊帽以及太陽眼鏡。
王英偉指出,如果自覺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還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務必至陰涼地方休息,降低體溫,並飲用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最重要的是立即就醫。
更多NOW健康報導
▸癌症時鐘快轉16秒! 罹癌發生率增加所幸死亡率下降
▸大腸癌連續12年居國人癌症首位 女性乳癌發生率最高
延伸閱讀
-
開工首日強烈冷氣團報到! 出現8大症狀應立即就醫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1268擁有家醫科醫師背景的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氣溫驟降或溫差過大時,血管容易收縮,中老年人以及三高病人血壓容易突然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及腦中風等急性重症風險。 -
癌症時鐘快轉11秒 大腸癌蟬聯冠軍女性肺癌僅次乳癌
癌症新知 / 癌症百科2516國健署癌症防制組林莉茹表示,相較前1年,民國107年癌症發生人數增加4,447人,癌症發生年紀中位數同樣是63歲;10大癌症發生排比分別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子宮體癌;食道癌退出10大癌症,子宮體癌則由去年11名,上升1名到第10名。 -
不要邊喝茶邊吃飯 營養師:茶中鞣酸有礙腸道吸收鐵質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1680「鐵」是人體必需的微量營養素,一般成年女性每日建議量15毫克,成年男性則是10毫克,但國健署102至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國人普遍鐵質攝取不足,女性更為明顯。 -
癌友體重要斤斤計較努力維持 國健署:均衡飲食這樣吃
癌症新知 / 抗癌密碼2788什麼是正確均衡飲食?國健署提醒,依照現行健康飲食指引,每日飲食中,糖攝取量應不超過總熱量的10%、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約6公克鹽)。此外,每天早晚各1杯奶類,如牛奶、優格或優酪乳等。每餐食用1個拳頭的水果及蔬菜,蔬菜攝取應比水果多一點,建議多吃當令彩色蔬果,顏色越豐富越好。 -
天氣入秋還是可能熱傷害 室內、戶外補充水分都不能少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1371熱傷害並非都發生在戶外或大太陽底下,部分也可能發生在室內。熱傷害泛指人體因體內熱累積導致的各種身體損傷,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其中又以嬰幼兒、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病人、服用藥物、戶外工作或密閉空間工作者為高危險群,因此再次提醒需注意預防和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