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嬰幼兒癌症多與遺傳和基因突變有關,不容易早期發現與治療。(圖/ingimage)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癌症大部分都是一定年紀以上,如果在30歲左右確診,可能都會被說成年輕患者,但癌症不是成年人專利,某些癌症在胎兒時期就有可能形成。由於新生兒無法妥善表達,也不知道自己哪裡有異狀,很容易錯過早期治療機會,等到父母發現孩子有些奇怪,就醫確診癌症時,就有可能面臨更大的生命威脅。
小禾馨兒童專科診所院長吳俊厚表示,曾經有1名不滿周歲嬰兒到診所看病,原本來看呼吸道相關疾病,當時有注意到嬰兒眼睛,似乎有白色異常反光,因此建議家長到大醫院做進一步檢查,結果確診視網膜母細胞瘤。當孩子確診視網膜母細胞瘤,大部分會先希望用化療控制,否則就要摘除眼球。
吳俊厚解釋,嬰幼兒罹患癌症,大部分都是遺傳或基因突變導致,最常見就是白血病,視網膜母細胞瘤也是很常見的型態,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視網膜母細胞瘤最嚴重狀況,為了保命就必須摘除眼球,但如果能夠提早發現與治療,有希望能將傷害降低到最小,減少後遺症發生機會。
吳俊厚提到,基因篩檢可以當作早期發現嬰幼兒癌症手段之一,假使發現特定基因有異常,就能針對可能異常部位提早檢查,包含白血病或視網膜母細胞瘤,如果沒有發病,可以定期檢查確定是否開始有異狀出現,假使確診已經有相關病徵,能夠趁早治療,早期醫療介入有機會讓最壞後果機會降到最低。
根據「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2018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兒童癌症發生率最高為血癌(34.9%),其次依序為中樞神經瘤(20.1%)、淋巴瘤(9.2%)、骨肉瘤(7%)、神經母細胞瘤(6.2%)等。
兒童癌症難以被發現,當小朋友身體不舒服時,往往只能以哭鬧來表現,無法描述自己的不舒服。發現罹癌時,往往已經來不及,因此家長的警覺性很重要,留意到子女有任何異狀需時就應立即求醫。
延伸閱讀
-
突破癌症抗藥性!北醫跨國研究 此法治癌成效近9成
癌症新知 / 癌症治療1626台北醫學大學與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研究團隊找出癌症患者的抗藥性原因,同時發展出創新基因療法,未來有望搭配化學治療或免疫療法,提升逾9成的治療效果。 -
全台首例!台大CAR-T細胞治療 10歲白血病童獲新生
癌症新知 / 其他癌症1337台灣1名女童透過CD19 CAR-T治療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成為全台首例!台大醫院在今(14)日為亭亭歡慶重生,當時因兒童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住院治療,現已完全康復。亭亭於6月過10歲生日,現在正在討論圓夢計畫,希望能看到她最喜歡的《鬼滅之刃》。 -
基因檢測發現「胃腸道間質瘤」 精準藥物減輕患者負擔
癌症新知 / 腸癌1543對於無法手術切除或出現轉移性患者,會使用標靶藥物進行治療。臨床數據顯示,對於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α受體(PDGFRA)D842V基因突變的胃腸道間質瘤患者,傳統標靶藥物效果不佳,只能仰賴現有的「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 -
揪國內染疫兒童腦炎機轉 林奏延率16醫學中心基因定序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345為了找出原因,衛福部在昨(7)日通過「台灣兒童新型冠狀病毒合併神經系統併發症之基因易感性研究」,由林口長庚醫院與國衛院主持。 -
最新病毒基因定序出爐! 羅一鈞:新增45例全Omicron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503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1日公布近7天的確診者基因定序,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本週有45例為Omicron的境外移入病例,無中重度以上的病例。而最主要的來源國以東南亞為主,但從澳洲、美國或歐洲等地來的也漸漸增加,可發現BA.2來自多個國家,也可看到國際上的疫情反彈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