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陳盈臻/台中報導】台中1名50歲的張先生是國中老師,雖罹患了B型肝炎卻無定期追蹤,但平時有規律運動習慣,體態及體能維持相當不錯。直到去年接受例行性健康檢查時,發現已罹患肝癌第三期,在接受放療和標靶藥物治療後成功控制病情,卻因惡病體質導致體重爆瘦,後續搭配中醫和復健治療3個月後,精神及肌力狀態都恢復,讓他對抗癌之路更有信心。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陳政國表示,患者因性格崇尚自然,雖罹患B肝,卻認為只要與之和平共處即可,不料於健檢時發現肝癌已第三期,透過門脈栓塞、放射線治療和標靶治療後,病情終於獲得控制,卻毫無緣由爆瘦10公斤,確診為惡病體質所致。
陳政國指出,惡病體質是造成癌症病患死亡的原因之一,會出現體重異常減輕、肌肉無力、疲倦等現象,容易被誤以為是營養不良所致,但其實問題出在代謝異常,案例中的張先生除透過中西醫合併治療外,也搭配復健運動,順利於3個月後改善睡眠、精神,肌肉量與體重也持續回穩,成功克服抗癌路上的各種困難。
中醫部主任陳志昇表示,中西醫合療是透過中醫按照個人體質的不同、窮究病因的來源,掌握病機的轉歸,將病、證、症三聯合參後訂出的個人化療法,讓病人在接受西醫治療過程中,能緩解放化療或標靶藥物的副作用並增強免疫力。
復健部主治醫師吳書毅表示,癌症病人常因惡病體質或治療等因素併發「癌因性疲憊症」或「肌力流失」,現研究發現,癌症病人不可多做運動的觀念已過時,且各大醫學會已建議癌症病人應培養運動習慣,不但可以增強體力,生活品質也能大為提升。
一般建議可透過每周執行2至3次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飛輪等,運動至些微出汗或講話費力程度,每次運動至少30分鐘以上,同時搭配每周2次、每次2回合的手腳中等強度肌力訓練(約連續執行12至15次後,會感到痠痛或無力程度)。若能漸進式緩慢地增加運動強度,即可發現2至3個月後體力與肌力逐漸恢復。另外提醒,部分肝癌患者可能伴隨胃食道靜脈曲張,故應盡量避免容易增加腹內壓的運動。若有疑問,建議與醫師討論適合個人化的運動菜單。
陳政國提醒,因B型肝炎患者在進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過程中,往往沒有症狀,故確診後務必每6個月定期回診接受抽血及腹部超音波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延伸閱讀
-
新冠疫情狂燒無症狀患者心慌慌? 中醫師傳授抗疫解方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1725談起研製防疫茶原理,鄭愛蓮分享,傳統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意指當人體正氣足夠時,就不用怕任何干擾。而《傷寒論》中又將正氣稱為「衛氣」,是人體的首道防線,因此以此理論製作防疫茶。 -
過馬路很喘恐是「肺動脈高壓」! 積極治療可與之共存
醫藥衛生 / 慢性疾病13265月5日是世界肺高壓日,為提升大眾和自體免疫疾病病友對於肺動脈高壓的認知,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肺動脈高血壓關心協會宣導如何透過「喘咳血腫暈」口訣與簡單的「PK小綠人」自我檢測法,幫助病友及早發覺肺動脈高壓的警訊,進而就醫檢查與治療。 -
金融業男子腹痛發現15公分肝腫瘤 免疫組合治療助存活
癌症新知 / 肝癌10652有1名50多歲從事金融業的男性,本身為B肝病患,因肚子脹痛不舒服就醫,超音波發現15公分肝腫瘤無法開刀,因無肝硬化且肝功能正常,醫師建議使用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3個月後,因腫瘤壞死縮小得以開刀切除,術後2至3個月持續追蹤,所幸目前肝臟無腫瘤也無併發症,恢復原先正常生活。 -
濕疹不只是皮膚問題! 中醫強調由內而外調理避免復發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2293西醫療程通常會開藥膏供患者塗抹,但中醫是整體的治療。鄭愛蓮說,「體內的垃圾應藉由出汗、出油或排泄去代謝,若出現在皮膚,就可能是濕疹了。」患者需從調整飲食與作息做起,並非1、2周就能痊癒。使用中藥方也能夠排出體內的濕氣,至於開的藥方則因人而異,初期需要排寒、濕、熱,後期就要補元氣,讓五臟六腑強壯。 -
衛福部核准「清冠一號」為處方用藥 中醫詳解適用族群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3676沈瑞斌曾收治1位76歲的新冠患者,當時已經發展至肺炎緻密斑塊、血氧降低的狀況並住進加護病房,在透過「清冠一號」的治療下,4天後肺炎斑塊變淡轉出加護病房,患者的情況明顯好轉許多,最後順利出院;另1名34歲年輕確診者胸悶、呼吸困難、咳嗽則屬輕症,同樣透過「清冠一號」的治療7天後症狀緩解、PCR轉陰並成功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