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陳盈臻/台中報導】台中70歲的陳伯伯有中風病史,過去2年來經常為吞嚥困難所苦,今年過年時症狀突然加劇,不僅容易嗆到,食物吃下去沒多久便吐了出來。赴急診經X光檢查後發現有肺炎表現,但因症狀不典型,而進一步以胃鏡檢查,發現原來是有塊杏鮑菇卡在食道中,確診為食道弛緩不能症併吸入性肺炎,將其夾出後,以抗生素治療肺炎,並先暫時以鼻胃管進食。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黃建文表示,陳伯伯有腦中風病史,2年前因吞嚥困難就診,當時研判已傷及吞嚥神經,故安排至復健科進行吞嚥訓練,但因為沒有持續復健,持續受吞嚥困難所苦而爆瘦20幾公斤,直到過年與家人團圓時,發現症狀惡化才緊急送醫。
到院後經胸部X光檢查發現,其X光影像相較2年前變得更加模糊,但患者的臨床表現卻與典型中風患者不同,若因中風致使吞嚥、咀嚼神經受損,恐怕連食物都無法吞下去,故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並會診肝膽腸胃科醫師進行胃鏡檢查,發現食道和胃交界處呈現鳥嘴狀,以致於食道內充滿食物殘渣。
但更另令人訝異的是,醫師竟然從食道末端夾出體型完整,大小約3公分的杏鮑菇,研判是造成嘔吐的主因,緊急取出後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暫時以鼻胃管進食。
黃建文介紹,食道弛緩不能症發生原因不明,通常每20萬人僅有約1至2人罹患,當患者的下食道括約肌持續性收縮、無法放鬆,就會出現漸進式吞嚥困難,並伴隨胸痛、嘔吐、胃酸逆流、營養不良等症狀,通常從有症狀到確診約需2年左右。
此外,吸入性肺炎常見於較年長的患者,是因外物或液體吸入肺部後所致,因患者吞嚥功能障礙,將口咽部的分泌物反覆吸入肺裡,造成吸入性肺炎,若未能及時治療,恐出現肋膜積水或膿胸的情形。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部長周立偉也指出,吞嚥復健主要目的是為提升病人吞嚥進食能力,協助病人找到適合的代償進食方式,以減少吸入性肺炎或其他併發症的發生,並逐漸恢復用口進食。吞嚥障礙的治療包括直接和間接的訓練方式,前者為將食物放入口中,在吞嚥時加強特定的行為與動作控制,並同時評估是否要改變食物質地;後者則是利用運動改善神經肌肉運動控制,如口腔肌肉運動或以溫度刺激提高吞嚥反射的敏感度。
黃建文提醒,有吞嚥困難問題的年長者,千萬不可輕忽症狀,除了找出原因外,更要配合醫囑積極治療,這類型患者在食物的選擇和處理上應特別留意,才能維護患者及照護者的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
打完第3劑胸痛忍5天險沒命! 就醫檢查確診嚴重肋膜炎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2131這次的恐怖經歷讓劉先生不禁懷疑,前2劑新冠肺炎疫苗都沒有副作用,是否因為打第3劑疫苗的關係才引發的?他心有餘悸地分享,一開始出現「右側胸痛」並不以為意,以為是莫德納疫苗的副作用,胸痛像是被車子輾壓過的感覺,心想應該是施打疫苗後的副作用,先在附近診所拿止痛藥。服藥後胸痛仍未改善,持續忍耐到第5天,劉先生受不了疼痛加劇,開始擔心會不會是心肌炎,於是至烏日林新醫院檢查。 -
吞嚥卡卡、乾咳是罹癌警訊! 1壞習慣拉近食道癌距離
癌症新知 / 其他癌症1395新竹台大分院肝膽腸胃內科施文廸醫師說明,食道癌初期症狀就是單純的胃食道逆流。有些人吃東西有異物感、吞東西會感覺卡卡。有些人常覺得喉嚨乾癢,需要喝水才能稍微改善。有些人會覺得咽喉緊縮,尤其喝熱茶、熱湯,整個上腹到喉嚨不舒服。有些人會反覆咳嗽、常需要清喉嚨。 -
肺癌為10大癌症死亡率第1名 肺癌中「癌王」非它莫屬
癌症新知 / 肺癌1473彰化1名57歲的陳先生從事庭園造景工作,菸齡30年,菸癮最大時1天可以抽到3包菸,起初有喘不停、完全沒有聲音的症狀。於別家醫院接受氣喘治療2年多,都沒有太大的改善,沒想到卻意外被宣判小細胞肺癌末期,左上肺的腫瘤合併多處淋巴腺轉移,僅剩4個月的生命。 -
身材高瘦可能有病在身不自知 原發性氣胸恐悄悄找上門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1506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謝逸安表示,氣胸是因為肺臟的肺泡破裂,使空氣透過破口進入肋膜腔內,造成肺臟被空氣壓迫,出現部分或完全塌陷;氣胸又可分為自發性氣胸和外傷性氣胸,其中自發性氣胸依據是否有肺部病史又區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前者的發生率為每10萬人中有9人,85%在40歲以下,多是瘦高男性,如身高182公分、體重63公斤的簡先生便屬此類。 -
火燒心未及時治療恐罹癌! 胃鏡檢查僅能揪出20%患者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1509目前台灣胃食道逆流檢查方式主要是胃鏡檢查,但此種檢查方式僅能檢測出20%左右的患者,大多數患者可能會因此延誤正確診斷,進而影響治療的成效,病情因而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