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陳敬哲/新竹報導】1名出生體重不到1,500公克的小寶寶,在媽媽肚子裡還沒待滿30周,就迫不急待離開子宮這個天然保溫箱,讓接生的婦產科診所緊急轉診,由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科醫師密切觀察有無合併症與併發症,直到終於養足體重可以平安出院,醫師提醒未來仍要持續回診追蹤。
新生兒科主任陳麒年表示,一般民眾印象中的早產兒可能是超小尺寸還需要在保溫箱密切觀察的新生兒,但其實懷孕周數小於37周就算是早產兒。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在台灣每11個新生兒中就有1個是早產兒,近幾年的發生率約在8.5%至9.4%之間,需要透過專門的早產兒醫護團隊特別照顧與追蹤。
國內外研究追蹤發現,早產兒神經發展異常的比例較高,隨著出生周數越小,患有腦性麻痺、自閉症或是過動問題的風險也增加;台灣的研究也發現,小於28周或出生體重未達1,000公克的早產兒,患有自閉症的風險較一般37周後出生的足月兒高出近3倍。對於高風險孩童,若可以早期診斷與早期復健治療,將可以幫助神經症狀的改善。
此外,早產兒的器官發育尚未成熟,肺部發育因為提早出生所受到的影響更為明顯,可能患有呼吸窘迫症候群,需要長時間插管與氧氣的輔助治療。周數越小的早產兒,合併患有慢性肺疾病機率越高,日後得到肺炎、氣喘發生率也是一般足月兒的2倍。
早產兒的腦部發育也尚未成熟,提早出生的早產兒還沒辦法及時適應母體外的生長環境,容易有呼吸暫停的現象發生,傳統的治療方式會使用鼻腔正壓呼吸輔助,嚴重的個案需要插管使用呼吸器治療。
要減少早產最好的方式是預防,導致懷孕婦女早產的主要因素包括抽菸(二手菸亦包括在內)、喝酒以及高齡產婦等,國健署近幾年積極推廣「適齡婚育」、「戒菸、酒、檳榔」、以及「有早產徵兆儘快就醫」等觀念,希望藉由正確的預防早產知識推廣,減少高危險因素影響,幫助降低早產兒的發生。
全世界每年約有1,500萬名早產兒出生,這些早產相關併發症更是導致5歲以下孩童死亡的主因,倘若能夠積極預防與介入,將可挽救近百萬人的生命;每年11月17日是世界早產兒日,提醒民眾多關心早產的發生與預防,並且注意早產兒的長期追蹤。
延伸閱讀
-
基因突變豬隊友化身神隊員 大數據分析DNA解密
醫藥衛生 / 生醫產業1395莊樹諄表示,本次研究成果有賴於大數據、生物資訊與堅實的演算邏輯推導,在人類DNA序列上30億個鹼基被解碼之後,科學家得以藉此探索人體內各種生命機制的變化與DNA之間的關係。近年來個人化全基因體定序分析越來越普遍。這些大量且多樣的定序資料,若經過大數據的處理,可以協助醫療診斷的判讀,因此,生物資訊分析愈形重要。 -
國健署盼降低早產機率 提供多項檢查預防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1286每年11月17日為世界早產兒日,今年宣導主題為「早產兒:在對的時間及地點,提供對的照護」,國健署建議,產婦若出現早產徵兆,如破水、陰道出血、腰酸或腹部悶痛,應立即就醫,並選擇設有新生兒加護病房的醫療院所待產或生產。 -
兒童注意力團體職能治療 讓孩子從遊戲中學會專注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1294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精神科楊捷茹職能治療師指出,注意力不足和過動症是1種神經發展障礙,會使孩子的控制衝動能力和注意力較同年孩子不足,但透過家長及孩子一同努力,仍可以逐漸縮小此差距,並增進全家人生活品質。 -
老翁夜尿頻繁睡不好 攝護腺問題嚴重困擾生活品質
兩性關係 / 男人幫1512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蕭子玄表示,趙爺爺本身有急尿、頻尿及排尿過程斷斷續續的症狀已逾3年,起初嘗試服用控制頻尿的藥物,卻發生尿不出來的情形,甚至需插尿管治療,檢查後發現是因攝護腺肥大合併膀胱過動症,但藥物治療效果有限,才讓症狀每況愈下。 -
母親子宮頸過短 龍鳳胎姊弟出生僅有巴掌大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1361台灣每年約出生20萬個新生兒,未滿37周就出生的早產兒佔其中的8%至10%。由於許多器官尚未成熟,早產寶寶將面臨諸多健康問題,其中以腦部傷害、呼吸狀況與視力影響最要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