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8大高危險群 定期頸動脈超音波可提早預防

4239
【NOW健康 馬姍妤/新北報導】
臺北慈濟醫院神經科醫師林信光
▲頸動脈超音波運用超音波反射原理,檢查血管壁表面及內部是否粥狀硬化,同時測量血流,可看出頸部大動脈硬化或狹窄的狀況,以及血管壁厚薄、血流速等診斷資料。(圖/臺北慈濟醫院提供)

1名70多歲何先生患有高血壓,長期以藥物控制,體能狀況還算不錯。某次例行性身體檢查,臺北慈濟醫院神經科醫師林信光透過頸動脈超音波發現,何先生的頸動脈有輕度硬化現象,提醒注意生活作息及飲食,隔1年再追蹤,頸動脈血管面積狹窄已超過50%,顯示有中風危險,雖然何先生沒有不舒服的感覺,但還是開始接受藥物治療,減少中風危機。

林信光表示,腦中風排國人死因第3位,其中缺血性阻塞占7成以上,起因是大腦血液供應不足,導致局部腦細胞受損,嚴重時除危及生命,也有可能造成語言或肢體等功能喪失,影響個人與家庭。男性超過50歲、女性停經後,以及有腦中風、動脈硬化或狹窄病史,有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的民眾都是高危險群。

動脈硬化早期完全沒有症狀,如何先生的頸動脈已產生硬化斑塊而狹窄超過一半,卻毫無不適感。臨床統計,頸動脈狹窄程度在50%以上,每年中風的機率約為1%到1.6%,到第5年達13%到18%,不能不慎。腦部血管負責運送從心臟打出來的血液,經過頸動脈到腦部,頸動脈供應大腦4分之3的血液循環,一旦頸動脈狹窄或阻塞,腦部的循環會受影響,將大幅增加罹患缺血性腦中風的機率。

頸動脈超音波具有對人體無害、準確性高等優點,適合做為腦中風高危險群的第1線檢查工具。林信光說明,頸動脈超音波運用超音波反射原理,檢查血管壁表面及內部是否粥狀硬化,同時測量血流,可看出頸部大動脈硬化或狹窄的狀況,以及血管壁厚薄、血流速等診斷資料。


▲超音波顯示頸動脈狹窄,血管面積狹窄86%。(圖/臺北慈濟醫院提供)

輕微血管狹窄並不會影響血流量,對腦細胞養分及氧氣的供應也不至於造成影響,但狹窄程度在50%以上時,血流速就開始加快,一般來說,血流速只要超過每秒125公分以上就是警戒值,狹窄造成血流速過快,更容易增加血管壁的壓力,長期下來,會讓血管硬化狹窄情況更嚴重。

▲頸動脈超音波狹窄,狹窄處血流速度不正常變快。(圖/臺北慈濟醫院提供)

依頸動脈狹窄程度,臨床上有不同處理方式。林信光指出,狹窄程度在30%以下屬輕度狹窄,如有三高狀況,會加速動脈硬化速度,所以最好有效控制並定期超音波追蹤;狹窄程度超過50%要給予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以減緩動脈硬化進行的速度;而60%以上的狹窄血流會有明顯變化,要考慮放置支架,將血管撐開,降低腦中風的危機。

林信光提醒,腦中風對人體的傷害很大,民眾務必留意,一旦發生身體半邊無力,但幾分鐘或幾小時後又好起來,或是短暫單側視力喪失、講話困難等,屬於暫時性腦缺血現象,這時不可輕忽,需儘速找專業醫師診斷治療;如果沒有症狀,但年齡已50歲以上,同時患有三高,建議定期做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提早預防,避免中風上身。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