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戲水腳底冒出紅腫硬塊 竟是綠膿桿菌作怪

2991
【NOW健康 凌芸斐/台北報導】
溫水池
▲綠膿桿菌是一種喜歡生存在溫水中的細菌,無論在溫水泳池、溫泉、水療池、三溫暖等地方,都可發現它的蹤跡。(圖/ingimage)

小智今年7歲剛念小一,進入診間時步履蹣跚,沒走幾步就痛得哇哇大叫,坐上椅子後抬起雙腳,腳底冒出一堆腫痛的紅色硬塊,病理檢驗確診為「綠膿桿菌熱足症候群」,原來他在室內水上樂園溫水池戲水引起感染。

國泰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俞佑指出,「綠膿桿菌熱足症候群」是在2001年被學者所提出,初次被發現是在1998年,當時一群使用同個社區溫水泳池的小朋友,腳底先後出現腫痛的紅色硬塊,事後細菌培養出綠膿桿菌。

臨床顯示,「綠膿桿菌熱足症候群」症狀會在接觸池水的40個小時之內陸續出現,起初為腳底的劇痛,接著在幾個小時之內出現許多紅腫熱痛的硬塊和結節,甚至痛到無法走路。最嚴重時連穿上鞋襪或是睡覺時接觸到被單都會產生劇痛,一般好發的部位是腳趾腹、足底前緣靠近腳趾頭的地方以及足跟。此外,少數小病人會伴有發燒和淋巴管炎,產生紅色線形的皮疹。

俞佑表示,綠膿桿菌是一種喜歡生存在溫水中的細菌,無論在溫水泳池、溫泉、水療池、三溫暖等地方,都可發現它的蹤跡,事實上,綠膿桿菌經常造成毛囊炎,也就是俗稱的溫泉毛囊炎,在皮膚科門診中,經常可見這類患者。相較之下,「綠膿桿菌熱足症候群」個案較低,但症狀卻嚴重許多,一般認為,泳池底部常為粗糙的表面,以防止滑倒,但腳底如果經常摩擦,就會造成微小創傷,讓綠膿桿菌趁虛而入。

孩子皮膚表面的角質層較成人來的薄,在泳池戲水時腳底皮膚破皮,就較容易罹患「綠膿桿菌熱足症候群」,在治療方面,通常不需要藥物治療,以症狀治療為主,例如,將腳抬高或是口服或外用止痛藥,配合冰敷來緩解疼痛感。絕大多數的孩子在2周內可以完全康復,近9成在7天內痊癒。

由於民眾無法得知哪個溫水池裡藏有綠膿桿菌,很難事先預防,俞佑提醒業者,如果泳池、溫泉池有發生過綠膿桿菌熱足症候群的案例,務必立即徹底消毒,使用4級銨類的消毒劑以及臭氧處置,避免群聚感染。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