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具擬列入醫療器材 民間團體批食藥署擾民

2400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
輔具
▲障礙者質疑,電動機車頭因為有電就被認為有安全疑慮,一旦被列入醫療器材,未來取得恐不容易。(圖/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提供)

阿嬤上菜市場時,使用雨傘拐杖,除了協助步行,還可用來躲雨遮陽,相當方便,不過,在立法院《醫療器材管理法》草案中,以安全為由,認為所有輔具都應該列入醫療器材,嚴加管理,一旦該法案上路,就連菜籃車也成為醫療器材,民間團體痛批,這根本就是擾民。

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秘書長滕西華指出,台灣老年人口越來越多,生活輔具種類隨之增加,包括:飲食輔具(如湯匙)、溝通與視覺輔具(如眼鏡濾鏡、放大鏡、擴聲機)、減壓或舒適輔具(如輪椅座墊)等。據統計,目前輔具中心出借業務以助行器、拐杖、輪椅、輔助推車為主,這些都是高齡長者最常使用的輔具,只要經過專業指導說明,就能輕易操作使用。

但令人意外的是,立法院日前審理《醫療器材管理法》草案,食藥署在法草案第三條對醫療器材的認定定義中,將輔具認屬「調節或改善人體結構及機能」者,以醫療器材列管,滕西華而說,幾乎涵蓋了所有的生活與行動輔具。

滕西華批評,食藥署閉門造車,而民進黨立委們強勢護航或妥協,國民黨立委對於弱勢民眾漠不關心,一旦此法實施,將嚴重衝擊使用者權益,售價可能貴上好幾倍,且取得不易。

滕西華解釋,輔具是促進、維持身心障礙者生活功能的重要輔助工具,粗估全國約有300萬人經常使用輔具,目前由經濟部訂定CNS與ISO的調和參照標準,還建置「健康照護產業產品之標準、檢測與驗證平台」,監控品質。

但食藥署明明不懂輔具,卻硬扣上安全的大帽子,認為輔具都應列入醫療器材管理,此根本是越俎代庖,嚴重擾民。日後果真上路,連雨傘拐杖、電動動輪都成了醫療器材,價格變貴,且僅能在領有證照的醫療器材商才能生產和販售,不易購買。舉例來說,現在一把雨傘拐約100多元,如果變成醫療器材,價格可能破千。部分輔具若列為二級醫材,如電動輪椅,甚至必須進行臨床試驗,相當荒誕無理。

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中華聖母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老五老基金會、脊髓損傷社會福利基金會、老人福利推動聯盟、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等社團齊聲呼籲,不可將與民眾息息相關的「行動輔具」、「生活輔具」等列入醫療器材管理。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