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綁血管!主動脈剝離死亡率下降

2445
【NOW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
創新綁血管!主動脈剝離死亡率下降
▲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魏崢主任表示,一旦發生主動脈剝離,多數會有立即生命危險,因為剝離的主動脈一旦破裂,出血速度非常快,病人於數分鐘內便會死亡,幾乎沒有急救機會;少數在發病時沒有破裂的病患日後遲早要面臨夾層瘤逐漸擴大最後破裂的命運。(圖/ingimage)

 半年前美國「終極外交官」郝爾布魯克在會見國務卿希拉蕊時因劇烈胸痛,當場倒下,緊急送醫,搶救兩天,終告不治。原來郝爾布魯克罹患「主動脈剝離」,可說是一種非常急性、惡性的疾病。而主動脈剝離手術死亡率高達30%,可說是心臟外科醫師最大的夢魘。振興醫院自行研發以人工血管接環為近百位主動脈剝離患者施行手術,手術成功率大大提升,死亡率大幅下降,是主動脈剝離患者的救星,初期結果已發表在國際的學術期刊。

 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血管,有如自來水廠剛出廠的大輸水管,每日運送七公噸以上血液到全身末梢血管,厚度雖僅2-3毫米,不到一枚十元硬幣厚度,卻由三層組織(內膜、中層與外膜)結合而成。魏崢主任表示,在高血壓或先天有缺陷(如馬凡徵候群)的病患,由於內膜的破損,高壓的血液便滲入主動脈夾層內,瞬間將主動脈壁向前後兩個方向撕裂,稱為主動脈剝離,發生率是每年每百萬人口10-30位。

 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魏崢主任表示,一旦發生主動脈剝離,多數會有立即生命危險,因為剝離的主動脈一旦破裂,出血速度非常快,病人於數分鐘內便會死亡,幾乎沒有急救機會;少數在發病時沒有破裂的病患日後遲早要面臨夾層瘤逐漸擴大最後破裂的命運。除此之外,亦可能導致其分枝血管的缺氧,如腦缺氧(中風)、脊髓缺氧化(肢癱)、腎衰竭及腸壞死等。

 主動脈剝離既然如此危險,又無法用藥物治療,理應立即進行手術,但礙於手術風險,國內外許多醫院仍採取保守的態度,也不太敢建議病患接受手術,深怕病患在手術中死亡,只能建議病患控制血壓,但終非根本治療的方式。

 一般而言,外科手術的作法為用一段人工血管置換內膜破裂的那一段主動脈,看似簡單但要在暫時停止循環的情況下,將人工血管與主動脈接合卻是非常困難。傳統作法是用針線縫合的方式,將人工血管與主動脈縫合,魏崢主任指出這種作法有很大風險。

 魏崢主任表示,若在柔軟的人工血管兩端先固定好硬的接環,再套入主動脈,便可以從主動脈外面用綁帶將人工血管固定在主動脈內,而不需要用針線來縫合了。綁的速度一定較快,而且提供了較大的接觸表面,使組織受力較縫線更為平均,不易撕裂。這是由振興醫院心臟團隊共同研發完成,手術成功率大大提升,死亡率大幅下降,是主動脈剝離患者的救星。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