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治療現曙光 中研院發現蛋白質群集原因

565
【NOW健康 楊格非/台北報導】

  中研院物理研究所「統計與計算物理實驗室」研究員胡進錕博士與其研究團隊,最近發現影響蛋白質群集現象的關鍵因素,而蛋白質群集現象正是被認為導致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重要機轉。

  神經退化性疾病是指神經結構和功能逐步喪失而造成的疾病,包括阿茲海默症、巴金森症、杭丁頓舞蹈症、小腦脊髓萎縮症、額顳葉退化症等。

  胡進錕指出,上述疾病源於蛋白質在腦部發生群集現象,以致造成腦神經退化或死亡。例如,阿茲海默症乃源自蛋白質Aβ40(含40個胺基酸)和Aβ42(含42個胺基酸)群集現象。 

  至於杭丁頓舞蹈症和小腦脊髓萎縮症乃源自PolyQ蛋白質(包含許多穀氨醯胺的蛋白質)的群集現象。因此,蛋白質群集現象已經成為神經醫學界的重要課題。

  胡進錕及研究團隊嘗試利用「晶格模型」來研究影響群集速率的關鍵因素。結果發現,蛋白質最容易產生群集現象的溫度,而蛋白質上的正負電荷作用強度,也會影響蛋白質群集時間。 

  蛋白質是一種聚合物,中研院物理團隊成功找出蛋白質群集的關鍵機制,開啟神經退化性疾病防治研究的新契機。不管是預防或治療神經退化性疾病,都打開了一扇希望之門。 

  胡進錕指出,經由預測特定藥物、細胞突變與蛋白質所處的環境,就能瞭解蛋白質群集的速度,甚至找到抑制群聚發生的方法。醫界也可因此研發相關藥物治療或防治方法,讓神經退化性疾病防治研究往前邁進一步。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