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增10萬高血壓病患 量血壓也有「雲端計畫」

611
【NOW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

  全世界已經有61個大型臨床研究,追蹤超過100萬人,証實若能有效控制血壓,就可以有效下降死亡風險,只要收縮壓下降2 mmHg,就可以降低7%到10%的心血管疾病發作。每年平均新增約10萬名的高血壓新病患,病患被耳提面命要量血壓,可是,往往不清楚什麼才是正確量血壓的方法。

  根據研究,在門診、家中、24小時監測的血壓值會相差高達20-40mmHg,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血壓值?雙和醫院研發出一套「雲端計畫」在家量血壓醫院門診讀紀錄的服務,病患只要到網路上登錄血壓,回門診追蹤時,從醫師的電腦上,即可看到該病患的完整血壓紀錄曲線圖,掌握病患的真正血壓。

  雙和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曾元登分析,臨床上有七成高血壓病患的血壓失控,全台高血壓病患僅有不到三成病患血壓得到良好控制,懷疑與病患從根本的量血壓就做不好有關!量血壓是在醫院量?還是在家裡量?在白天量?還是在晚上量?根據國際知名期刊circulation的學術研究顯示,同一病患之血壓,在診間、家中、24小時連續監測等模式下,平均血壓數值相差約40mmHg(三者分別為180、160、140mmHg),此差異將大幅影響醫師用藥的劑量。

  臨床上,病患量血壓常見有六大困擾包括回診時才量血壓,受白袍症候群影響,診間單次血壓不可靠。坊間血壓機琳瑯滿目,病人不知如何選擇適當與合格的血壓計。量血壓時間不固定。沒有清楚記下,內容紊亂如摩斯密碼。血壓紀錄忘記帶至診間。落落長的紀錄,醫師不可能在診間計算平均值,看完紀錄後也無法存檔,作為追蹤資量。

  曾元登建議,量血壓前應該先靜坐五分鐘,早、晚都要量,至少各量測兩次,且連續7天量測,取平均值,量血壓時座椅要有靠背,不要講話,雙腳平放地面,手心向上,血壓機的壓脈帶要與心臟同高。

  此套個人雲端血壓管理平台,病患只要在家量血壓,或使用可自動連線的專業級國際認證的血壓計將資料登錄在網路上,當病患回到門診時,醫師可以直接從門診醫令中,讀取病患在家的血壓曲線圖,了解病患真正的日常血壓值,且可長期記錄個人血壓變化。雲端計畫目前以血壓計錄為主,未來也可擴展至血糖、心電圖等,建立本土資料庫。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