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飆高溫中暑病號多 中醫有涼方

790
【NOW健康 洪巧藍/台南報導】

  近日來全台都處在高溫炎熱的狀況下,白天宛如置身與烤箱之中,導致中暑的案例屢見不鮮。尤其是現在正處於暑假期間,一些平日窩在有空調環境的年輕人就算頂著豔陽,還是想從事一些戶外活動,在烈日底下曝曬,久虛的體表無法收斂汗液,使得身體大量出汗脫水。另外,有些日曬後或長時間待在悶熱的環境中工作的人,若突然躲進冷氣房中,皮膚上的毛細血管遇冷空氣會急劇收縮,導致體內高熱無法藉由發汗順利排出,留於體內,此等皆容易出現頭昏腦脹,整個人提不起勁,食慾不振等「中暑」的症狀。

  中醫古籍記載「暑傷氣」,代表過熱的環境易造成氣虛、倦怠乏力。輕微中暑症狀如體溫急速升高,頭暈、頭痛、臉色潮紅、倦怠乏力、食慾不振,首先應先到陰涼通風的地方休息,補充水分,幫身體散熱,並按壓人中、內關等穴位先緊急處理;但若沒有改善或情況嚴重,如全身癱軟,口唇發白,神智不清甚至休克時,就應當緊急送醫。

  中醫可運用有效的中醫方劑來預防及處理中暑的發生,並依中暑輕重與個人體質進行調治。署立台南醫院中醫科陳俞沛醫師表示,中醫抗暑以「清熱、益氣、生津」為原則,平日可以多吃清熱、解渴的食物,如西瓜、綠豆湯、苦茶、仙草、水梨、番茄、烏梅湯等。

  中藥方面可以煮生脈飲來飲用,此方益氣生津、養陰歛汗,適用於預防中暑、頭昏、有氣無力,口乾尿少,解除疲勞,氣虛脈弱的人,亦可長期服用。組成為黨參三錢、麥門冬五錢,五味子一錢,亦可加黃耆三錢、紅棗3-5顆等,水煎代茶飲。

  另外平日也可以自行運用簡單的穴位按摩來預防、治療或緩和中暑症狀。例如用大姆指按壓上嘴唇上方正中,鼻溝上1/3的「人中穴」,或從兩耳尖直上,當頭之正中取之「百會穴」,以及後腦枕部凹陷處的「風池穴」,用雙手抓提肩膀上的「肩井穴」等。中暑昏迷病患皆可先行以此急救,再立即送醫。

  簡便的刮痧也可以減輕中暑的不適症狀。選對穴位如「肩井穴」,輕輕刮至皮膚呈現紅色即可,但是必須選用平滑的器具、使用潤滑油、順同一方向刮,不可來回刮,以免皮膚受傷,但是要注意像是血壓低、喝醉酒,或者過餓、過飽,身體太虛弱以及孕婦等都不適合刮痧。

  雖然可以參考以上的小方法來消暑解熱,但最主要還是要從日常生活注意起,如改善環境使得通風,不要頻繁進出冷氣房與戶外環境,冷氣房溫度不要調太低,以26℃至28℃為宜,穿透氣吸汗的衣服、充分睡眠與休息,避免過度疲勞、多補充水分。當從事戶外活動的時候,遮陽防曬的裝備要做好,如陽傘、帽子、遮陽棚。最後提醒大家,烈日當中盡量少出門,待在家裡最好。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