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重度痙攣 新式療法降低副作用

616
【NOW健康 王國強/台北報導】

  痙攣症是一種不正常的肌肉張力上升,使肌肉會產生不自主收縮及緊繃的狀態,導致患者難以進行主動或被動活動。其中以腦性麻痺、脊髓損傷、多發性硬化症、腦傷或腦中風的病患,較容易有痙攣現象的產生。痙攣不只會影響患者的運動功能,並可能造成關節變形,肢體功能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受限,照顧及擺位困難,易耗損體力,甚至引起疼痛不適,危害與影響相當大。

  痙攣並非也僅有壞處,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主任陳適卿表示,雖然是一種不正常的肌肉張力,在某些情形下,它可以協助病患承重或是維持姿勢並減少肌肉萎縮的優點,因此如何適當適度妥善的處理痙攣,消除其壞處,保留其優點,便需經過專家的仔細評估。

  在治療痙攣症狀必需視影響部位及功能,情形及嚴重程度來決定治療方針,一般可先嘗試復健治療,必要時可投予降痙攣類口服藥物,但使用過量會有嗜睡、肌肉無力等副作用產生,對於重度痙攣患者效果較不佳。若是針對局部痙攣症狀可考慮肉毒桿菌注射改善肌肉張力,讓病患能進行復健等活動,時效約可維持四個月左右,之後再次注射。在施行外科手術方面,過去常採用肌腱切開術或背神經根切除術,來舒緩不正常的肌肉張力。陳適卿說明,但這些手術皆屬不可逆,也就是說手術施行後是無法回復原本狀態,萬一切除過多的話,肌肉張力就會過低,切除過少,效果又不易顯現。

  除了上述的治療外,台灣近年引進新的治療技術ITB脊髓內輸注幫浦治療,該療法在歐美國家已有16年歷史,且已經普遍應用於重度痙攣治療上,陳適卿解釋,此手術主要是將幫浦內所儲存的Baclofen藥物會經由導管注入千分之一的劑量至脊椎腔內,24小時連續性準確地微量給藥,醫師可依患者狀況給予不同劑量。與口服藥的差別在於不需經過全身的血液循環,就可以舒緩痙攣現象,並降低副作用如虛弱、困倦、噁心等症狀,讓患者能即時獲得改善。

  陳適卿提醒,ITB脊髓內輸注幫浦治療並非每個人都適用,因仍須開刀放置幫浦,若體重低於十七公斤以下,便可能不易在皮下置放。由於健保不給付,如何爭取社會支援,造福弱勢患者,應是未來研究議題。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