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氣是一種常見的疾病,較常發生在男性身上,其中以腹股溝(俗稱鼠蹊部)最為常見,罹患腹股溝疝氣以小孩及中老年佔多數。小孩多為胚胎發育過程問題,原該縮小或封閉的缺口仍然是寬大的開口;老年則是因為腹肌及筋膜退化,變薄弱或鬆弛造成缺口,加上腹壓增加,使腸子及內臟而被擠壓滑出腹腔外進而形成疝氣。疝氣當然不是只有發生在男性身上 ; 西洋流行音樂天后瑪丹娜也曾因為疝氣而接受手術治療。
一般來說疝氣可分為五大類::腹股溝疝氣、上腹疝氣、股疝氣、切口疝氣、臍疝氣,其中又以腹股溝疝氣最為常見。腹股溝疝氣主要可分為兩大類型:直接與間接型,上腹疝氣則比較容易發生在男性身上,股疝氣通常是在女性,而切口疝氣則是發生在腹部曾開過刀的人,因為腹部傷口縫合處癒合不佳形成缺損,造成組織膨出所引起。至於臍疝氣則是最容易發生在小孩子身上。
國泰醫院院長黃清水表示,最常見的疝氣為腹股溝疝氣,直接型腹股溝疝氣是指,一小部份的小腸經由鼠蹊部肌肉及筋膜薄弱處或破洞直接突出,而間接型疝氣則是先經肌肉及筋膜先天性薄弱處所謂內環突起到腹股溝內再經由筋膜最外層的缺口"外環"跑到皮下,也就是在胚胎形成時期睪丸由腹腔下降到陰囊的路線。
嚴格來說,任何年齡層的人都有可能發生疝氣,其中又以幼兒及中老年人比較常見,幼兒疝氣與中老年人的疝氣是不大太一樣的。在醫學上,間接型疝氣是腹內器官經過內環才鼓出腹外﹔直接型疝氣是不必經內環,直接由腹肌上的弱點鼓出的,中老人年因為肌肉鬆弛、腹壓較高等原因,通常屬於直接型疝氣,幼兒則因為內環沒有完全封閉而會合併間接型,因為兒童疝氣與中老年人不太一樣,所以手術的方法也不一樣。
黃清水細心的提醒大家千萬不要輕易相信坊間流傳的藥物治療疝氣或配戴疝氣帶等方式治癒,因為疝氣屬於組織破損必須經由外科修補手術才是最佳的方式,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有些手術修補方式會導致受損組織產生更大的張力,而引起復發的可能,建議在選擇治療前,一定要與醫師詳談選擇最佳的修補手術。
延伸閱讀
-
新手爸媽注意!新生兒常見6症狀 及早介入治療預後佳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1427新手父母們迎接新生兒的喜悅後,要面對的就是寶寶的健康與照顧。自寶寶出生後,有許多問題常困擾家長,有些症狀或身體狀況,只要稍微花點心思就能察覺。 -
搬重物、肥胖當心「脫腸」 嵌頓性疝氣腸子壞死恐要命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1618疝氣就是俗稱的「脫腸」,是當部分內臟(最多是小腸)經腹壁肌肉或筋膜的破洞或缺損向外不正常凸出的現象,常發生在鼠蹊部上方、肚臍、腹部等部位。依照發生部位而有不同的名稱,如臍疝氣等;其中又以鼠蹊部的腹股溝疝氣最為常見,約占所有疝氣中的9成。 -
疝氣非男性專利! 婦人左側鼠蹊長年疼痛術後不必隱忍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1925嘉義長庚醫院小兒外科主任王世憲表示,大多數民眾都知道疝氣,男性發生比率較高,女性則相對比較少見,僅約男性8分之1至10分之1,個案因腹股溝管出生時未閉合,導致腸子掉落,從小就會感到下腹部不舒服,嚴重會引發疼痛,都靠平躺等方法舒緩,直到成年才就醫治療,幸好沒有發生重大傷害。 -
6旬老翁下面腫1大包如木瓜 股溝疝氣嚴重恐器官壞死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1898羅東博愛醫院一般外科呂長運醫師表示,徐老先生的症狀是腹股溝疝氣所造成,即鼠蹊部的肌肉筋膜弱化缺損,使腹腔內器官隨疝氣囊袋,從腹腔掉落至鼠蹊部與陰囊,且經年未就醫矯正,腹壁缺損逐漸擴大、腸子越掉越多,才會形成外觀1大包的情況。徐老先生在就醫後,透過外科手術,以人工網膜修補腹壁肌肉缺陷,終於解決多年困擾。 -
1歲以下嬰兒肚臍凸又腫竟是臍疝氣 3狀況應立即手術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2872臍疝氣指的是當人體中的腸子、空氣、體液等腹部內組織從腹壁肌肉中的弱點或缺損擠出,導致肚臍周圍突出,外觀上看起來就是凸肚臍,好發於1歲以下的寶寶與早產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