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心悸 小心社交恐懼症找上門

759
【NOW健康 陳葒冠/台北報導】

  開會時害怕在眾人面前上台說話嗎?參加舞會時會獨自躲在角落?在社交或公開場合與人互動時,感到極度的焦慮不安嗎?這些有可能就是社交恐懼症的症狀,嚴重者甚至伴隨著如臉紅、發抖、異常冒汗、心跳加速、心悸、輕微頭痛、暈眩、胸悶、呼吸急促等生理症狀。

  阿德,28歲男性,從小就比較害羞,在學時成績還不錯,但是每次被點名回答問題就手足無措、心裡覺得很窘。大學時更獨來獨往,跟人說話就怕自己會出錯;畢業之後應徵過幾次,總因為緊張而臨陣脫逃,有時太緊張、講話支支吾吾,結果均是不了了之。最後經醫師診斷,才知是因社交恐懼症導致。

  根據統計,社交恐懼症盛行率約占3%-13%,大部份病患從青少年期便開始出現症狀,約有50-80%病患可能共存其他焦慮症、憂鬱症,或藥物濫用的精神科疾病。治療方式可依病患情形選擇心理治療或藥物治療。常見第一線藥物是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s,一種常用抗憂鬱劑),某些研究顯示心理治療合併藥物治療對社交恐懼症可能會有更好效果。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醫師陳柏妤表示,社交恐懼症其實是一種常見精神科疾病,真正社交恐懼症病患會因無法承受恐懼而影響生活、工作或人際關係,嚴重患者甚至會長時間把自己關在家裡孤立自己。

  陳柏妤醫師強調,臨床上失眠常是病患到精神科求助主訴,同時也是其他精神疾病症狀之一,如憂鬱症、焦慮症等。事實上,大部分抗憂鬱藥物至少必須服用約兩個月才能出現明顯效果,某些病患在服用血清回收抑制劑類的抗憂鬱藥物後,第一週時會出現噁心、軟便、昏沉、激躁副作用,但是,第二週後情況會慢慢自然改善,而且抗憂鬱藥物對肝、腎負擔很小,病患其實無須過度擔心。

  常有病患對抗憂鬱藥物治療狀況不了解,而產生排斥感,並有「只要吃安眠藥就好」的想法,其實長期服用安眠藥反而容易出現成癮現象,治標不治本反而會延長病程或加重病情。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