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腸道健康差!台灣乳酸菌協會及亞洲乳酸菌聯盟研究發現,國人腸胃中常見的腸桿菌「腸桿菌科細菌」(Enterobacteriaceae),高出日本人30倍,腸胃道中的腸胃菌相種類也較日本人複雜,腸胃健康表現相對較差,值得注意!
乳酸菌協會榮譽理事蔡英傑教授說明,這項研究針對亞洲5國10城市民眾進行糞便DAN篩檢,結果發現,台灣民眾的腸胃菌相特性集其他城市之大成。其中一株單一壞菌腸桿菌竟為日本人的30倍,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也多達日人的15倍,但代表好菌的雙歧桿菌卻僅有日人的1/3至1/5數量。
蔡英傑教授指出,腸桿菌、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可能間接或直接引起腸胃發炎及其他腸胃道疾病。此外,國內外研究皆指出,幽門螺旋桿菌可能與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有關連性,國人也應提高警覺。
蔡英傑教授認為,國人腸胃菌相失衡,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國人外食比例高,又傾向油炸、燒烤、高油脂、多肉少蔬果的狩獵型飲食偏好,加上高壓忙碌的生活型態,這些都是造成腸胃道壞菌滋生的主因。
如何調整腸胃菌相?蔡英傑建議民眾多喝水,少紅肉,每日五份以上蔬果,攝取全榖、根莖類等高纖食物。纖維質能幫助潔淨腸道,更有吸附毒素的能力,可降低大腸癌發生機率,幫助好菌停留體內。
蔡英傑教授說,民眾可透過喝優酪乳,補充體內好菌。一開始時建議飯後喝,養成天天喝的習慣後,隨時皆是飲用時機。另外,民眾應建立適度運動的習慣,每周3次、每次30分、心跳達130以上,不僅對腸道好,對全身健康都有助益。
蔡英傑提醒國人,飲食應細嚼慢嚥,保持進食好心情。用餐情緒會影響消化,盡量別誤餐,也不要暴飲暴食。而排便狀況是判斷腸道菌相是否健康的指標之一,民眾可每天定時「蹲」一下廁所,讓腸胃養成固定排便習慣,使毒素勿停留在腸道太久,就能讓腸胃道好菌增加,壞菌減少。
▲蔡英傑教授指出,腸桿菌、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可能間接或直接引起腸胃發炎及其他腸胃道疾病。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