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植牙易發炎?! 醫師:牙床條件差者不宜

1941
【NOW健康 王宇仁/新竹報導】
醫師
▲如果貿然在骨量不足的情況下勉強種下植體,牙骨將逐漸萎縮,臨床上可見牙齦開始萎縮,植體牙冠零件的光澤隱約透出牙肉。(圖/ingimage)

現代人生活步調匆促,事事講求快速便捷,就連植牙也不例外。目前坊間許多植牙療程以快速、無痛為號召,蔚為一股風潮。不過,牙醫師提醒,快速植牙仰賴健康且厚度足夠的牙床,一旦骨床不足,貿然植牙,雖然當下仍會成功,日後得植體周圍炎的機率卻相當高,使用壽命也會縮減,民眾千萬不要因小失大。

日前一名台商陳先生,在一年前接受過快速植牙,近來卻發現植牙周圍的牙肉出現腫痛的現象,回診檢查時,醫師建議,牙齒刷乾淨即可改善。然而,一段時間後,腫痛的情況不但未減輕,而且還化膿,後來改至其他診所求診,才得知自己罹患了植體周圍炎。

後來收治陳先生的品御牙醫診所張仲義醫師表示,陳先生於就診時,牙齦明顯太薄且植體螺紋已外露,且在植體周圍有較多牙菌斑堆積,顯示當初醫師在植牙時,未考慮到植體周圍的牙齦厚度不足,角化牙齦寬度也不夠,結果導致患者難以清潔及牙骨萎縮,植體周圍出現裂縫,讓牙菌趁虛而入,造成感染,引起牙齦疼痛及反覆發炎。陳先生自己則說,因為牙齦疼痛,所以刷牙過程草率,不敢施力,此舉更讓牙菌斑大量堆積,導致惡性循環。

張仲義醫師說,植牙要成功,不只骨量要足,牙肉也要夠寬夠厚。所謂骨量要足,指的是植體周圍至少要有1至1.5mm寬度的骨質,才不會在新陳代謝時造成骨質的自然萎縮。例如直徑3.5mm的植體,需要至少5.5mm的牙骨才會保持穩定。

至於牙肉「夠寬」,指的是角化牙齦寬度至少要2mm,刷牙才不會不舒適;「夠厚」指的是牙肉厚度至少要有3mm才不易引起牙骨萎縮,上述條件是針對後牙區。若是門牙,條件則更高,需要超過6.5mm的牙骨,角化牙齦也要更寬,才能達到牢固與美觀的效果。

如果貿然在骨量不足的情況下勉強種下植體,牙骨將逐漸萎縮,臨床上可見牙齦開始萎縮,植體牙冠零件的光澤隱約透出牙肉。一旦植體隨牙骨萎縮,日漸外露,牙菌斑就容易沾黏,引發植體周圍發炎。初期可能僅刷牙易流血,後來開始長膿包時才會驚覺需要治療,但通常此時都會變得不易收拾。

所以骨量不足、牙肉過薄的人,若要植牙,就必須先補足。目前補肉及補骨的材料依據來源,可粗略分為自體、同種異體、異種等3種,補骨材料另還有人工合成這個選擇。

張仲義醫師解釋,自體骨通常取自患者智齒附近,磨碎使用;自體牙肉則取自患者上顎表皮(為了增加角化牙齦),或上顎皮下結締組織(為了增加厚度)。同種異體材料來自於器官捐贈;異種則取自牛、豬等動物組織,這些非自體來源的材料會事先去除其蛋白質成分,避免排斥、感染的機會。

至於在治療效果上,根據臨床觀察,自體來源效果較佳,但缺點是口腔會多出一個摘取組織的傷口。異種骨吸收效果差,雖然能與新生的牙骨結合,但日後牙骨若再次萎縮,仍會產生裂縫,提高牙菌斑沾黏感染的風險。

不論是補骨或是補肉,皆會造成腫脹與疼痛,且新骨生成與新肉癒合皆需要等待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新骨生成至少需4至6個月,新肉癒合至少要6週)。也因如此,許多患者心生畏懼,不願接受補骨或補肉手術,醫師也不願被患者抱怨而不敢向患者建議手術,各方妥協的結果就是降低了醫療品質。

膺復假牙專科醫師鍾泰豐也提醒,快速植牙是技術上的創新,但原有該遵循的植牙條件仍是不變的,也就是「有條件的快速植牙」。有些民眾明知自己牙齒條件差,但卻要求進行快速植牙,由於牙骨太窄,部分牙醫師只好勉強使用細植體來安裝假牙。

細植體受力差,只適合用於下顎門牙及小顆牙,若用在受力較大的後牙,可能造成牙骨萎縮或植體斷裂,使用壽命就會提早結束,也會增加植體周圍感染的機會。一旦發生,唯有手術重新補肉、補骨,甚至更換新植體,才能避免日後反覆感染的風險,不可不慎。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