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中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黃伯仁醫師表示,65歲的果農黃先生,今年5月從農車摔下山坡不省人事,雖然事後送醫檢查,發現第2節頸椎骨折,但僅接受保守治療,並未特別處置。
未料到2個月後,黃先生開始出現雙手麻木、行走無力、大小便困難等症狀,連拿筷子都成問題,吃飯必須要人餵。經電腦斷層檢查影像發現,先前頸椎骨折處於不穩定情況,對頸椎脊髓神經造成壓迫與傷害,進而產生漸進式四肢癱瘓。醫師建議,應儘快手術,否則將來可能長期臥床。
黃伯仁醫師解釋,第1、第2頸椎骨折屬於頸椎高位骨折,絕大多數病患骨折後會有四肢癱瘓、呼吸困難等明顯表現,甚至可能死亡。不過,有些骨折最初症狀不明顯,很容易被忽略,黃先生便是典型的例子。
黃伯仁醫師指出,一般頸椎骨折患者剛開始只感覺脖子痠痛、僵硬、活動困難,後期會出現漸進式的手腳無力僵硬、行走困難,這都是骨折造成四肢神經病變,如未經手術加以固定治療,神經受損持續惡化,便可能導致終身癱瘓。
如同黃先生這類頭部受強力撞擊,頸部前屈又後折所產生的「甩鞭效應」,骨頭直接在中間切斷,骨折後頸椎上半部往前移位,形成半脫位的不穩定狀態,壓迫到神經,結果就會導致「高位運動神經症侯群」。
治療頸椎骨折,主要採用後位骨釘融合方式加以復位固定,利用新式骨釘將第1、 2節鎖上,再以連接器連接,並於第1、2節種上外來捐贈骨,用鐵絲綑綁固定,促使骨頭融合生長。
黃伯仁醫師提到,黃先生手術後一星期,不需靠他人幫忙便能自理生活,四肢活動改善很多,回診確認進步很快。提醒民眾應對頸椎骨折提高警覺,千萬不要輕忽,才能避免留下終身癱瘓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