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氣化能力 減少腫瘤息肉發生

1985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
提升氣化能力 減少腫瘤息肉發生
▲ 中醫經絡學裡將大腸視為陽明經,是乾燥的經絡。

 日前資深表演藝術家李國修因大腸癌病逝,令人惋惜,也讓不少人關心大腸癌議題。一般醫師為民眾進行大腸鏡檢查時,只要一發現大腸長息肉,為避免日後癌化,都會建議切除,然而這是唯一的處理方式嗎?切除了大腸息肉,為何還是有不少人會復發或更早發作?

 大腸陽明經 掌管水氣化學

 人體需要營養,更需要水氣。李深浦中醫師指出,人吃下食物,經過胃部消化後,進入小腸分解吸收大部分的營養成分,最後營養吸收殆盡的槽粕則進入大腸,吸收水份。因此,小腸掌管營養的化學,大腸掌管水氣的化學。

 中醫經絡學裡將大腸視為陽明經,是乾燥的經絡。大腸內雖然好菌壞菌共生,還會產生沼氣、熱量及水份,但卻出淤泥而不染。大腸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直腸及肛門。升結腸中多為液體化大便,液態化的水最多,越到大腸後段,大便水份越少,因此為乾燥的經絡調節全身氣化功能。

 大腸經衰弱 腰肩背疼痛多

 中醫將身體五臟六腑的互動視為大自然環境中的氣體變化,認為人體並非仰賴個別組織運作生存,而是組織群體交互作用,這些組織群體被中醫稱為三陰三陽經絡,意即少楊、陽明、太陽、少陰、厥陰、太陰,而大腸經又屬陽明經。

 大腸經衰弱第一個症狀,即肩膀酸痛,五十肩。大腸經產生的水氣不足,氣無法向上,使肩膀鬆開。氣凝聚在肌肉,不散,使肌肉無力。大腸經氣化散發的熱量來自腰背,因此大腸經衰弱的人,水份散發不良,通常有腰背疼痛問題。

 大腸與肺 互為表裡

 大腸散發的水氣上升至肺而散達肩手之外。因此中醫認為,肺與大腸互為表裡。大腸經衰弱的人,水氣無法充滿肺部組織間隙,組織缺乏彈性,肺活量普遍較差,稍微活動就喘不過氣來,易得氣喘及鼻、皮膚過敏。

 肺主皮膚,肺部氣化差,皮膚健康也差,毒素容易聚集,長出髒東西。若從大腸經來看,大腸氣化差,形成液化,清氣無法上升提供能量,濁氣無法下降排出,大腸粘膜未能完全過濾毒素,毒素從血液流到全身,最後從皮膚釋放,因而長出髒東西。

 提升大腸氣化能力 息肉不易發生

 大腸內充滿好菌、壞菌及毒素,一般西醫切除大腸息肉後,往往沒有用針對傷口進行後續處理。術後常見使用殺菌藥以降低傷口發炎機率,但殺菌劑會破壞菌落生態,造成大腸粘膜失去過濾毒素的能力,毒素很可能從傷口進入,降低大腸的氣化功能,形成液化體質,以致日後息肉傷口亦可能成為病毒壞菌入口。

 李深浦中醫師補充說明,大腸息肉也是大腸經衰弱的表現之一,體質液化的人,大腸體液黏稠,氣化作用差,毒素累積就會形成息肉。要預防大腸息肉發生,便應避免久坐不動,多運動、多流汗,幫助大腸氣化。

 除了多運動,多攝取纖維食物也能幫助大腸氣化,纖維能提供氣化的能量,幫助排便,排除身體不需要的毒物,以免影響健康。想要大腸健康不長息肉,飲食要清淡,多吃利水消腫的食物,不要吃冰、辣、油炸、香腸、臘肉、動物頭腳等,都能有所幫助。大便時要有學問,不要太用猛力,每天保持上大號習慣,慢工出細活。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