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標靶藥物-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新契機

1785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
最新標靶藥物-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新契機
▲台北榮總胸腔腫瘤科主任、國立陽明大學教授蔡俊明醫,與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內科部主任、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施金元醫師共同啟動打擊肺癌「惡客」ALK致癌基因 X計畫。(圖/ingimage)

 肺癌位居國人癌症死亡原因首位,每年奪走約八千人生命。研究發現,致癌基因 ALK(間變性淋巴瘤激酶)是非小細胞肺癌 (NSCLC) 的癌變關鍵。衛生署近期通過最新非小細胞肺癌標靶藥物,用於治療 ALK陽性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帶來另一項標靶治療選擇。

 台北榮總胸腔腫瘤科主任蔡俊明醫師表示,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可進行手術治療,但約三分之二患者發現時已為晚期,如想採用標靶治療,病患需先進行基因檢測是否有特定的致癌基因存在,才能預測標靶藥物是否能發揮治療成效。

 研究發現致癌基因ALK是部份非小細胞肺癌的發展關鍵,一旦發生錯位,就像在體內作怪的「惡客」一般,會啓動細胞癌變的開關。ALK陽性的肺癌中,ALK基因會錯位後與其他基因EML4融合,產生的融合蛋白導致癌細胞形成,增生及轉移。

 蔡俊明強調,研究發現完全沒有抽菸或只有輕度吸菸史,及EGFR陰性(野生型)的肺腺癌病患,有較高(10到15%)的ALK基因錯位比例,也發現EGFR陽性的患者再出現ALK基因錯位的比例則很低。

 臨床顯示,一般肺癌患者平均年齡約66歲,但ALK基因錯位患者平均年齡卻只有52歲,蔡俊明建議,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應儘早進行基因檢測,了解是否為ALK基因陽性患者,才能及早掌握有效的治療方式。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內科部主任施金元醫師指出,衛生署已核准治療ALK陽性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的標靶藥物,此藥物機轉是藉由抑制 ALK,進而阻斷一些對腫瘤細胞生長存活相當重要的細胞訊息傳遞路徑。

 施金元說明,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確診後,會針對腫瘤組織進行基因檢測,若確認為EGFR陽性,則可使用特定標靶藥物治療。但倘若為EGFR陰性且為ALK陽性,則可接受最新通過的ALK陽性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標靶藥物治療。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