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補給讚》骨骼肌肉 環環相扣

2034
【NOW健康 編輯部/特別報導】
骨骼肌肉 環環相扣
▲ 臨床研究發現,除了停經後女性及年 齡超過70歲老人以外,家庭成員有罹患骨質疏鬆症及身材和體格特別矮小者,也容易發生骨質疏鬆。此外,鈣質攝取不足、吸菸習慣、飲酒過量、缺乏運動、嗜喝大量咖啡,這些都可能提高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圖/ingimage)

骨骼與肌力是維持行動力的關鍵!健康的骨骼能維持骨頭的硬度,良好的肌肉則是負責身體的活動。35歲之後,骨骼及肌力開始隨年齡逐漸流失,若沒有提早準備,往後發生骨質疏鬆及骨折 的機會大增。補充鈣質與優蛋白能提升骨質密度及肌肉質量,身體有活動自然就健康!

骨骼強度的大敵 骨質疏鬆症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楊榮森指出,骨骼強度是觀察骨骼健康與否的重要指標,不同部位的骨骼有不同強度,一般與骨骼結構、含鈣量及礦物質分佈情況有關。如果骨骼強度處於較佳的狀態,就不容易骨折。如果罹患骨質疏鬆症,骨骼強度就會明顯變差,大幅提高骨折風險。


 臨床研究發現,除了停經後女性及年 齡超過70歲老人以外,家庭成員有罹患骨質疏鬆症及身材和體格特別矮小者,也容易發生骨質疏鬆。此外,鈣質攝取不足、吸菸習慣、飲酒過量、缺乏運動、嗜喝大量咖啡,這些都可能提高骨質疏鬆症的風險。


 骨質疏鬆症並無明顯症狀,有些中高齡患者可能只是身高變矮、駝背的外觀變化, 不會覺察到骨質疏鬆問題的存在,但是只要輕微跌倒,或是彎腰搬運物品,就有可能造成骨折。在骨鬆和跌倒的加乘效應下,容易發生骨折、癱瘓、失能等不良預後,不僅增加整體醫療體系負擔,老人骨折後長期臥床的結果,甚至有可能併發感染而死亡。


骨鬆骨折死亡風險 男高於女


 楊榮森教授表示,國人一生當中至少發生一次骨折的部位為髖關節、脊椎及手腕 處。平均每20分鐘就有1人髖部骨折,髖部骨折發生後的一年,男性死亡率約2成2,女性則為1成5,這些數據顯示骨質疏鬆不只是停經後女性的專利,一碰就折的「蛋捲男」也不少,風險不容小覷。


 骨鬆骨折治療花費驚人,台灣平均每名骨折患者醫療費用就超過10萬元,整年醫療費用推估逾40至50萬,如果加上照護及復健等花費,更將突破百萬元。因此,如果民眾及早保養骨本,不僅能避免骨折帶來的行動不便,還可以省下一大筆醫療費用。


 【骨質疏鬆症】
 

 身體骨骼的骨質自出生後會隨著年紀而增加,大約在20至35歲之間達到最高 峰,35歲之後骨質會逐漸流失,尤其女性在停經後,骨質流失
速度會加快。如果骨質流失過多 ,就會使原本質地細 密的骨骼產生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這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


身體老化的新指標 肌肉減少

 一般國人進入中年之後,除了常見的骨質疏鬆現象,還有活動力降低,營養不良, 甚至罹患多種慢性病,成日與藥袋為伍。以往醫界會以疾病導向,例如,是否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來評估身體是否老化。但近年來最新觀念,改以身體功能健全與否來評估,其中肌肉減少成為重要依據。目前最新的身體老化評估指標為:

  1. 體重減輕、肌肉減少。
  2. 無力、提不起勁、疲倦。
  3. 活動量減少。
  4. 走路速度變慢(理想情況下 1 秒可行走 1 公尺)。
  5. 手臂無力(跌倒無法撐住或扶住)。

  據統計,國內有50%民眾至少有一項情形發生,15%有3項情況出現。顯示國人不僅骨質疏鬆普遍,肌肉減少也相當常見。

 
吞噬肌力──肌少症


 隨著年紀的增長,即使體重不變,身體組成也會逐漸的改變,大致來說,脂肪比率會明顯增加。如果這些脂肪過度堆積在肌肉組織間、腹部臟層以及器官上,造成肌肉組織減少,肌肉的質量與功能下降,就是所謂的肌少症。

 

 整體而言,若肌肉流失的量比合成的量多,就容易造成肌肉質量的流失,進而減少肌肉的力量,人就會顯得無力、疲倦、姿態不穩,甚至於容易跌倒與增加住院 和死亡的機會。肌肉的力量不足,平常無法拿太重的東西,長期下來,就會加重骨頭、關節的負擔,造成經常莫名的腰痠背痛。


骨質疏鬆與肌肉減少 息息相關


 近年許多醫學研究發現,不論是老年男性或女性,其肌肉質量皆可預測骨質密度,尤其在停經後婦女身上,更顯示強烈關連性。骨質疏鬆與肌肉減少二者間的關係,已可視為肌肉質量、肌肉力量、骨質密度、骨折和生活品質等 5 項指標的交互作用關係。骨質疏鬆症與肌少症經常並行發生,造成骨折機率大增。


 以身體組成比例的角度來看,年輕健康的身體,其骨頭和肌肉會隨著體重增加,且能夠均衡成長,使脂肪、肌肉和骨頭三者達到穩定平衡。體重過重的人如果不當減重,會增加骨質流失,但如果透過飲食控制及運動減重,則會增加肌肉力量,減少骨質的流失。因此,身體成分組成比例應適當,一味的增重或減重,對骨質都會帶來傷害,增加骨折風險。


 【良好骨骼強度(骨力)+好肌力=行動力】


 想要遠離骨折及身體老化等危害,就必須從防範骨質疏鬆症及肌少症下手。只要將骨質密度、肌肉質量及肌肉力量有效提昇,就能降低骨折發生機會,恢復正常行走速度,來去自如,行動力自然大增,身體有活動就會更健康。


營養+運動 養足骨本


 骨骼強度及肌力一旦流失,就很難再完全恢復,想要預防骨質疏鬆與肌少症,最有效方法就是增加鈣質及 優質蛋白質的攝取,以及適當的戶外運動。


 鈣質是人體骨頭最主要的成分,35歲以前是骨骼的成長期,如能攝取足夠的鈣質,就能建立理想細密的骨質。中年以後骨質每年約減少 1 %,停經後婦女骨質流失速度更快,為減緩骨質流失,每日應攝取足夠的鈣質。乳品是鈣質及優質蛋白質最重要的食物來源,建議每人每日應攝取1.5至2杯低脂乳品,青少年、懷孕及哺乳期婦女建議攝取量為2至3杯。


 適度戶外運動,接受日曬,能使身體產生維生素D3,加強腸胃對鈣的吸收。民眾可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避免碰撞或快速移動的運動,以免摔倒。持續而且適量運動,可防止骨質疏鬆,提升肌肉質量及力量。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