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便是痔瘡或大腸病變十分常見症狀,但如果家中幼兒也常血便,那就要當心是否罹患梅克爾憩室 (Meckel's Diverticulum)。成大醫院外科部小兒外科主治醫師施俊偉表示,梅克爾憩室好發於2歲以上小兒,必須及時手術治療,以免腸阻塞導致腸壞死。
施俊偉醫師說明,梅克爾憩室為最常見的小腸先天性畸形,約佔人口的2%,主要是由於胚胎發育時期卵黃管的不完全閉合造成。一般發生在迴腸距離迴盲瓣45至60公分的位置,含有異位的胃黏膜(50%)或胰臟黏膜(5%)在憩室內。由於異位的胃粘膜會分泌胃酸,所以容易引起憩室潰瘍和出血。
絕大部分的梅克爾憩室患者臨床上沒有症狀,只有2%會出現消化道出血、急性憩室炎及腸阻塞。通常男生的發生率會比女生高,好發的年紀在兩歲以上,在小兒會以下消化道出血表現,而在成人則以腸阻塞表現。
施俊偉醫師指出,梅克爾憩室最常出現的症狀為無痛性血便,患者會突然大量血便,先黑後紅。患者因為長期出血,可能造成缺鐵性貧血,其後續若發生阻塞,患者會發生腹痛、嘔吐物含膽汁的顏色、腹部壓痛、腹脹、腸音增加等病情。
有症狀的梅克爾憩室需手術治療,手術方式除傳統的開腹手術外,腹腔鏡手術也是一項選擇。不過部分患者由於延誤診斷,造成腸阻塞腸壞死,術後併發症比率增加。因此有賴經驗豐富的小兒科醫師及精密儀器幫助診斷。
施俊偉醫師表示,梅克爾憩室可透過血球計數,電解質,血糖,腎功能和凝血功能檢查發現,也可利用梅克爾核醫掃描進行影像學檢查。透過梅克爾核醫掃描,可偵測異位性胃黏膜,具有80-90%敏感度,95%精確度。
雖然腹部超音波,膠囊內視鏡及小腸攝影,也可幫助診斷梅克爾憩室,但診斷率並不如梅克爾核醫掃描。如果大量出血,建議運用小腸動脈攝影和核醫紅血球造影,幫助發現出血處。
▲ 絕大部分的梅克爾憩室患者臨床上沒有症狀,只有2%會出現消化道出血、急性憩室炎及腸阻塞。(圖/ingimage)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