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台中沙鹿七個月大的林小弟,樣子聰明又可愛,不過左手常常握著拳頭不放,透過檢查後,發現林小弟右腦腦室附近有一個因缺氧、缺血引起的局部腦損傷病灶,這個位置的傷害正好會影響手部精細動作操作。原來林小弟在胎兒期,曾因腦部損傷而導致腦性麻痺,所幸及時發現並接受復健治療,左手活動功能已有顯著的進步。
光田兒科暨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江國樑醫師表示,林小弟出生過程十分順利,平時也看不出有什麼異狀,但在七個月大時,家長發現孩子左手好像常握著拳頭不放,一開始還以為孩子只是左手比較有力量,才喜歡握緊拳頭。沒想到最近到醫院打疫苗與檢查時,才得知狀況並不單純,立即轉介到早期療育評估中心進一步檢查。
經評估後,發現林小弟除了左手外觀一直呈現緊握,拇指靈活度明顯差於右手外,力量也比較差。進一步透過神經學理學檢查、體感覺誘發電位,及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林小弟右腦腦室附近有一個因缺氧、缺血引起的局部腦損傷病灶,這個位置的傷害正好會影響手部精細動作操作。回溯其病史,才從媽媽口中得知曾在懷孕晚期跌倒撞到腹部,當時有輕微的陰道出血,但後來無大礙。推測當初的撞擊很可能就是林小弟腦部傷害的原因。
腦性麻痺是指胎兒或寶寶在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在尚未發育成熟前受到損傷或發生病變,而導致往後運動機能產生障礙。江國樑表示,另外還可能造成智能、語言、行動、性格甚至感覺系統,如聽覺、視覺、觸覺等種種的機能的問題,有的學者將腦性麻痺另外稱作「腦損傷症候群」。
腦部的損傷並不會持續惡化,但隨著寶寶腦部受傷部位與程度的不同,臨床表現可能會因人而異。因此在治療或教育此類病兒時,必須審慎的評估障礙的種類與嚴重度,再就每位病人的需要,從藥物、復健及教育型態內容訂定出個別的、全人的指導方向。
以林小弟為例,如果沒有早期接受復健治療,恐怕導致左手的肌肉及關節硬化,嚴重影響往後的活動。而林小弟在接受近四個月物理與職能復健治療後,左手功能已明顯進步,並不至於與同年齡兒童落後太多。江國樑提醒家長若發現孩子有症狀時,應提高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