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細胞激素數值 預測B型肝炎病情

690
【文/吳嘉峰(台大小兒部肝膽腸胃科醫師)、吳子聰(台北榮總兒童胃腸科主任)】

血液細胞激素數值 預測B型肝炎病情 
  肝病素有國病之稱!慢性B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病的三步曲一直是國人健康的宿命與惡夢!預防勝於治療,雖然台灣在新生兒全面施打B型肝炎疫苗之下已經顯著的減少學齡兒童B型肝炎的盛行率與兒童肝癌的發生率,然而,台灣目前仍屬於B型肝炎的高盛行地區,在全面施打B型肝炎疫苗前出生的族群仍然有高達百分之十到十五的國人為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依據行政院衛生署最新的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資料顯示,肝癌仍然是台灣地區癌症死因的重要原因,足見肝病對國人健康的威脅。

  過去的台灣的臨床研究顯示,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30歲以上尚未產生e抗體的患者,因為體內的病毒量居高不下,日後較易發生肝硬化與肝癌,雖然有許多臨床與公衛證據均指出e抗原抗體血清轉換的時間為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是否會發生肝癌的重要指標然而,真正的導致遲發性e抗原抗體血清轉換的原因目前並不是十分清楚,也因此,目前臨床醫師並沒有很好的指標來預測或促使慢性B型肝炎病患e抗原抗體血清轉換的發生。

  根據台大醫院與台北榮總醫院兩院合作的最新研究顯示,慢性B型肝炎病人體內的人類細胞激素介白質10和12的血清濃度,能預測病患產生自發性e抗原抗體時間的早晚;該項研究結果對於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自然史的瞭解有進一步的突破,藉此,將來可望加入做為調整慢性 B型肝炎病人治療的依據。

  這項研究,長期追蹤288位e抗原陽性之慢性B型肝炎病毒帶原者,平均每人追蹤時間達十七年之久,詳細的觀察病患的肝指數,肝炎病毒抗原抗體狀況與檢測人類發炎細胞激素介白質基因的差異與血清濃度,產生自發性e抗原抗體時間的早晚,發現人類細胞激素介白質10與12的基因與表現型血清濃度較高者,較早發生自發性B型肝炎e抗原抗體血清轉換,發生自發性B型肝炎e抗原抗體血清轉換的年齡平均會提早五年,同時具有較高介白質10與12血清濃度者,發生自發性B型肝炎e抗原抗體血清轉換的年齡更會提早十年,研究團隊並於慢性B型肝炎病人e抗原抗體血清轉換前後的肝臟組織檢查與人體外肝癌細胞株的培養實驗證實人類細胞激素介白質10和12與其下游免疫調節分子在慢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下的角色與病程的相關。該研究的部份結果以原著論文發表在今年元月份出刊之國際肝膽腸胃醫學領域排名第一的權威雜誌Gastroenterology。

  目前在治療慢性B型肝炎病人雖然已有多種抗病毒藥物的使用,但是,治療一年後約只有2至3成病人可以治療成功,仍有多數患者在標準的藥物治療下未能達成減少病患體內病毒量,肝功能指數正常,與e抗原抗體轉換的治療目標, 本研究的成果未來可用以發展客制化治療方式依病患個人對B肝病毒發炎反應狀況來制定療程,改善慢性B型肝炎患者藥物治療的成果,減少肝病對國人的危害。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