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B肝的預防,常會出現一些迷思,有的人以為在幼兒時期打過B肝疫苗之後,即可終身免疫;也有的人認為B肝疫苗會隨著時間失去效力,所以一定要在長大後追加注射。台中澄清醫院副院長黃仁杰表示,即使幼兒時已經施打過三劑B肝疫苗,其保護力可以持續至少十年以上,但是為了避免發生疫苗的效價在體內濃度下降,可考慮經過十年之後,做抽血檢查,如果偵測不到B肝表面抗體,且排除在「B肝帶原者」或「曾經得過B肝感染的可能性」之後,透過肝膽腸胃醫師的專業諮詢,以考慮B肝疫苗追加施打的適切性。
如果以為注射B肝疫苗,就萬無一失不會感染B型肝炎,那就錯了!事實上,B型肝炎是由喜歡侵襲肝臟的B肝病毒(HBV)所引起,經由含有B型肝炎病毒的血液或體液透過皮膚或黏膜進入體內而感染。水平傳染途徑則包括輸血、打針、血液透析、針灸、刺青、紋眉、穿耳洞及共用牙刷或刮鬍刀時,以及性行為的感染。所以即使有注射疫苗,仍然要注意平時的預防工作。
持續追蹤肝的健康狀況,也是B肝的防治不可忽視的重點,做健康檢查時,都會做GOT、GPT肝功能檢查,黃仁杰醫師表示,很多人以為只要肝功能檢查出來的數值正常,肝臟就沒有什麼問題了,結果許多喪失治療先機的悲劇卻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原因在於確定肝臟好壞並不能全然仰賴GOT、GPT數值。因為GOT、GPT是肝細胞裡面最多的酵素,如果肝臟發炎,或者是不管什麼原因細胞壞死之後GOT、GPT會跑出來,導致血液裡面的GOT、GPT數值升高;但是,GOT、GPT指數不高,卻不代表病人沒有肝硬化或是肝癌。有一些肝癌高危險群病人會把「甲型胎兒蛋白」(AFT)當作肝癌腫瘤指標,以為只要定期抽血檢查「甲型胎兒蛋白」就能知道有沒有罹患肝癌,這也是錯誤的想法。事實上,光靠「甲型胎兒蛋白」檢測無法有效偵測到肝癌腫瘤,還要加上超音波檢查,這樣才能及早發現腫瘤蹤影,及早治療。
目前肝病防治要做到滴水不漏的利器,仍然是定期做超音波檢查加上抽血檢查,兩者一定要相輔相成。尤其B肝患者最好能每三至六個月定期追蹤一次,若肝指數已不正常或病毒量過高,則要就醫、用藥治療。
對於B肝治療準則也有一定的規範,黃仁杰表示,B肝患者符合用藥的標準,必需在肝功能指數是正常值的兩倍以上,如此用藥效果才會較好;此外,還要看病毒的濃度,B肝患者e抗原陽性,病毒濃度大於兩萬個國際單位,一般稱為野生型病毒,另外也要考量e抗原陰性,病毒濃度大於兩千個國際單位,此稱為突變型病毒,因為不僅是野生型病毒會造成肝臟細胞破壞,突變型病毒也會有破壞作用。
目前健保給付的第一線口服藥物有三種,分別是「貝樂克」和「喜必福」,還有注射的干擾素「干安能」。開始藥物治療後,必須每一個月,至少每三個月要監測一次肝功能指數、e抗原及或B肝病毒的DNA。「貝樂克」與「喜必福」的藥物作用機轉,都是抑制B肝病毒進一步複製,進而達到治療的效果。至於B型肝炎患者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干安能產生抗藥性,且ALT值大於或等於正常值2倍者,健保自也已給付參與肝炎治療試辦計畫患者服用第二線用藥「干適能」治療,給付療程為24個月。
經過用藥治療後,是否可以停藥,必需同時考量三個重點,包括肝功能指數是否回復正常,還有病毒濃度是否在安全標準之內,以及觀察抗原是否由陽性轉為陰性,如果三項均符合標準,醫師會再評估是否可以停藥,即使停藥之後,前四個月應每月檢查肝功能指數、e抗原或B型肝炎病毒DNA,以後至少應每三個月監測一次。
黃仁杰醫師提醒,除了慢性B肝,C肝由於尚無疫苗預防,也應該加以防治,無論B肝或C肝患者在飲食上要儘量攝取新鮮食物,少吃醃漬品、加工食物,並要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更要避免喝酒,定期追蹤、檢查肝臟健康狀況。患者若能積極接受治療,就能減緩、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