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根據國民健康局在2007年所做的統計,12歲以上的國人,平均缺牙顆數(含活動假牙)達5.6顆,但是卻有2成缺牙患者因牙床萎縮無法植牙!程國慶醫師表示:「植牙就像蓋房子,齒槽骨形同房屋地盤,人工牙根是地基;若地盤不夠紮實,地基打得再深,『房子』穩定性都不會好。牙周病、長期缺牙的患者,唯有植牙才能找回口腔健康,偏偏患者的牙床都萎縮嚴重,齒槽骨無法完全包覆人工牙根,導致無法植牙。」
「牙床擴張生骨植牙術」則是從「地盤」開始改善-讓齒槽骨擴張到足以植入一定寬度 ,再植入人工牙根。程國慶醫師解釋說:「先將患者的齒槽骨切開,在傷口處利用牙齒擴張器撑開至0.7~0.8公分,然後將人工牙根植入;四個月後,破損的齒槽骨傷口會自動再生,過程中可將人工牙根包覆,人工牙根與齒槽骨緊密合為一體,植牙成功率及使用年限自然大幅提升。」
程國慶醫師表示,面對牙床條件不好的病患時,傳統牙醫界是採取自體骨質移植或骨粉移植。前者是將患者的上、下顎骨移植至齒槽骨中,不僅多一道傷口、多一次風險、療程時間也較「牙床擴張生骨植牙術」多出半年;當患者牙床萎縮嚴重、上、下顎骨不足應付時,還可能得先進行一次外科大手術,開刀取出肋骨、腿骨進行移植,得全身麻醉、住院一週,嚴重增加患者生、心理負擔。而「骨粉移植植牙術」則因使用外來骨粉,可能產生組織排斥、感染的風險,此外,用骨粉填壓的密度差,也大幅降低骨整合作用,更有感染狂牛症的風險,這也是一般牙醫師不敢輕易處理「植牙人球」的原因。
![]() |
幸好已瀕於絕望的李小姐,在動切骨手術前,看到程國慶醫師在新聞報導裡說:「一般牙醫師拒絕植牙的患者,其實都可完成植牙!」讓她燃起一絲希望。經過牙床擴張生骨 植牙術的治療後,李小姐又擁有一口完美貝齒,她露齒笑說:「好在我有發揮阿信精神,不屈不饒地千里尋醫,才能重新『長牙』,還能大啃最愛的牛奶芭樂!」
程國慶醫師表示,這項終極療程有個先天條件 :病患的齒槽骨至少有0.2公分,才能擴張至0.7~0.8公分;因此他呼籲民眾要重視牙床萎縮的問題,除了牙齒脫落後應及早植牙、避免牙床用進廢退外,平時可使用帶橡皮頭的牙刷按摩牙床,刷牙也要旋轉著刷、上下刷,而不要橫著刷;更要謹記「保護牙床333」口訣:3 餐飯後勤刷牙,吃完東西3分鐘內刷牙,每次刷牙至少3分鐘,以避免牙菌斑堆積、長保牙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