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驗報告:一成二粽子內餡不合格

715
【NOW健康 楊格非/台北報導】

  明天就是端午節,衛生署昨天公佈各縣市粽子及材料抽驗報告,粽子內餡不合格率近一成二,以蘿蔔乾、蝦米以及粽葉居多,光是蘿蔔乾就有三成不合格,添加過量的苯甲酸防腐劑,吃多恐誘發氣喘,甚至傷肝。

  粽子是端午節的應景食物,為確保民眾食用安全,衛生署食品衛生處從今年5月初起,即督導各縣市衛生局展開抽驗,總計稽查粽子製成商家1300多家,全部符合食品規範,製作環境符合衛生標準。

  不過在內餡材料方面,違規的比率就偏高。抽驗蘿蔔乾、蝦米、粽葉、乾魷魚、香菇、花生、豆沙、栗子與黑糯米等九種內餡,共562件,結果有64件不合格,平均不合格率接近一成二。不合格的食材大都集中於粽葉、蝦米以及蘿蔔乾。

  其中粽葉有6件違規,不合格率約4.2%。蝦米有31件超量,不合格率高達2成,這兩項都是添加二氧化硫過量。至於蘿蔔乾則是添加過多的防腐劑苯甲酸,共有27件,不合格率為30.4%。

  衛生署食品衛生處三科科長薛復琴表示,苯甲酸是一個安全性非常高的添加物,並無致癌性,但在動物試驗中,長期大量食用,恐將影響肝臟、腎臟細胞生長,造成肝腎功能異常;二氧化硫對人體的影響更大,長期反覆吸入接觸,將會影響呼吸道,造成氣喘、過敏等現象。

  薛復琴進一步解釋,蝦米在常溫保存下,顏色容易變成褐色,影響賣相,以致部分業者添加二氧化硫,讓蝦米保持色澤鮮紅;在講求少鹽健康的觀念下,製造蘿蔔乾時,都盡量少用鹽,但低鹽不利於儲存,容易霉腐敗,為此,部分廠商就會添加過多的苯甲酸。

  此外,抽驗還發現,台北市、雲林縣各查獲到1件鹼粽添加硼砂,台南縣與台中縣則分別查獲5件粽子添加防腐劑。薛復琴分析,業者為了保存,而超量添加,人體若過量食用防腐劑,有傷肝腎與誘發氣喘和過敏等風險。

  針對這些違規業者,當地衛生局已經祭出眾罰,依法處以3至15萬元罰鍰,並求產品不得販售,立即下架、沒入銷毀。衛生署提醒,消費者選購粽子,除考慮販售場所環境衛生外,還要檢視產品的外觀。

  購買現成的粽子時,一定要檢查外觀,如果粽子外觀出現異狀,例如,粽葉破損、內部黏稠,就可能變質,不要購買。購買粽子內餡,應多聞一下味道,觀看顏色。材料買回家之後,應先浸泡一個小時,再以水沖洗,就可去除大部分的二氧化硫。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