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恐中風及失智 謹記「二避一要」原則

2021
【文/成大醫院神經部 宋碧姍】
宋碧姍醫師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瓣膜等疾病,是造成心房顫動的危險因子,好發於男性且發生率隨年紀上升。
fiogf49gjkf0d

心房顫動,當心「動」到腦!63歲林伯伯近半年來記憶力減退,反應緩慢許多,且突然不會使用手機或鑰匙等物品。求診發現,林伯伯為慢性心房顫動患者,腦部已有多處中風病灶,造成血管性失智症。心房顫動患者及家屬應注意「二避一要」,並把握治療先機。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瓣膜等疾病,是造成心房顫動的危險因子,好發於男性且發生率隨年紀上升,65歲以上約有5%。此外,也可能會造成臨床無症狀之隱形腦中風。

另外,心房顫動患者中風的危險為正常人之3至5倍(5%/年),出現隱形中風的普及率約為正常心律族群的2倍。無論臨床上有症狀之中風或隱形中風,皆會有失智的風險。研究認為,心房顫動患者得失智症及智能障礙的風險,可能會增加1至3倍不等。

中風引發之智能障礙及失智症,統稱為血管性認知異常。台灣及港陸地區研究發現,在中風後3個月內出現智能障礙或失智症之比例約有1至3成。而中風或腦血管疾病也是其他腦退化疾病之推手,會增加阿茲海默氏症之腦部病理變化。 最後,要減少心房顫動造成血管性智能障礙風險,應注意「二避一要」讓自身或是家人更加了解身體狀況,才不會錯失治療黃金期。

一避》「避免」出現心房顫動

要積極控制高血壓,並選擇合適的藥物,特別是針對左心室肥大或心臟收縮功能不佳的患者,可減少新發生心房顫動的機會。

二避》「避免」血栓型中風

若已確診為心房顫動,不論是陣發性心房顫動或持續性心房顫動,應「避免」血栓型中風之產生,若病患屬中高危險群,會建議使用抗凝血藥物治療,以避免血栓型中風之出現。

一要》「要」隨時注意病人智能狀況


心房顫動患者及家人,應「要」隨時注意病人之智能狀況,若發現有記憶力減退或認知功能障礙,應盡快至內科或神經科醫師處求診,把握在輕度認知障礙前及早預防中風與治療。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