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脊椎手術卻更痛 原因竟是醫師誤判

4218
【NOW健康 李宛真/台北報導】
台灣脊椎微創學會理事長王超然
▲台灣首例完成「微創髂關節融合手術」的台灣脊椎微創醫學會理事長王超然。(圖/公關照片)

雲先生飽受下背痛之苦,長達20幾年之久,從年輕痛到中年,現年50歲的他試過各種治療,包括脊椎手術,沒想到做了脊椎手術後,感覺更痛,連坐都有問題,最後才確診為骶髂關節炎。

台灣脊椎微創學會理事長王超然表示,根據國外研究顯示,在下背痛原因中,骶髂關節異常占一成五至三成,至於台灣髂關節炎的盛行率約一成,比率並不低。

骶髂關節疼痛症候群跟職業並無直接相關性,主要是與髂關節穩定度有關,包括懷孕、外力傷害(車禍、跌倒、滑倒)、真正及明顯的長短腳、步姿異常、長時間激烈運動以及脊柱側彎及脊椎融合至骶骨等。

王超然指出,骶髂關節疼痛好發在40至60歲中年族群,不少患者從年輕痛到中年,有人到復健診所,被誤診為骨刺,接受推拿、電療,但多半沒有效果。有人則是被誤診為腰椎問題,在醫師建議下,接受腰椎固定融合手術,未能對症下藥,術後更痛,還會增加骶髂關節的負擔。

國外統計,四成五腰椎手術失敗的原因為骶髂關節炎,王超然提醒,脊椎手術屬於大刀,在脊椎手術之前,一定要排除骶髂關節疼痛症候群的因素,否則腰椎手術完以後,骶髂關節炎更加嚴重,病人更痛。

如何及早發現骶髂關節異常、疼痛?王超然提供簡易辨識方法,只要做些拉開(Distraction)、大腿猛推(ThighTrust)、外展外旋(Faber)、扭轉(Gaenslen)與擠壓(Compression)等5項理學檢查動作,就可提高確診率。

在治療方面,傳統處理「骶髂關節疼痛症候群」,病患需長期不間斷的接受物理治療、口服止痛藥或高頻熱凝療法;近年來,歐美發展出「微創骶髂關節固定手術」,衛福部最近核准許可,成為解決長期下背痛的新選擇。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