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55歲的台商周先生有嚴重的牙周病,因長年在中國大陸打拼事業,工作應酬,菸酒不離身,未接受治療。2016年初,口腔經常破皮、疼痛、出血,在中國大陸就醫未改善,同年7月至林口長庚醫院檢查,發現罹患口腔癌,且合併淋巴結轉移,經手術切除腫瘤後,還需進行放射治療才能避免癌症復發。
周先生的一位朋友也是口腔癌患者,之前因為接受放射治療,而出現口乾及味覺改變等症狀,還因黏膜潰瘍疼痛不已,變得不愛刷牙,導致滿口嚴重蛀牙甚至牙齒搖搖欲墜。幾個月後因嚴重口臭就醫,卻被診斷罹患了下顎骨放射性骨壞死,經藥物治療無效後,又進行多次清創手術刮除壞死的骨頭組織,導致臉部外觀嚴重變形,完全失去咀嚼能力,只能靠鼻胃管灌食。
林口長庚醫院牙科部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意方指出,周先生在經過醫院的頭頸癌醫療團隊的治療計畫下,從一般牙科接受癌症治療前的口腔檢查及預防措施,再進行癌症治療療程,目前已順利結束,且復原情況良好,無癌症復發現象,也未發生放射性齲齒、牙周病或上、下顎骨放射性骨壞死等嚴重併發症。
頭頸部癌症是台灣十大常見癌症的第5名,特別是口腔癌,好發於青壯年男性。黃意方表示,放射線治療是頭頸癌很普及的治療方式,雖然目前已將輻射劑量儘量侷限在腫瘤的體積範圍內,但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仍無法免於放射線傷害,可能因為缺氧、骨頭外露,而造成上、下頜骨的缺血性壞死。
此外,黃意方補充說明,放射性骨壞死常見的症狀有惡臭、嗅覺及味覺的改變、口齒不清、瘻管、骨折、牙關緊閉、咀嚼和吞嚥困難,甚至造成續發性的感染,這些症狀的出現機率和放療劑量有很大的關係。
林口長庚醫院口腔重建團隊今年(2017年)針對預防性牙科治療與放射性骨壞死之間的關係進行探討,結果發現,頭頸癌患者在放療前,若先接受洗牙與塗氟的預防性牙科照護,能降低13%到45%放射性骨壞死機率;但若於施行放射治療前兩周內接受洗牙或拔牙,其發生放射性骨壞死機率反而會提高28%。該項發現已刊登於2017年5月國際牙醫學研究頂尖期刊《牙醫學研究》(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
因此,黃意方呼籲,頭頸癌患者確診後,宜儘早接受詳細的口腔檢查,及早拔除無法保留的牙齒,於適當期間內進行放療前的口腔防護,並配合適合的口腔預防性治療措施,以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黃意方醫師呼籲,頭頸癌患者確診後,宜儘早接受詳細的口腔檢查,於適當期間內進行放療前的口腔防護,並配合適合的口腔預防性治療措施,以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圖/林口長庚醫院提供)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