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呆滯、晃神、尖叫 有可能是癲癇症狀

5779
【NOW健康 李宛真/台北報導】
尖叫
▲曾有年輕的癲癇患者1個月竟然發作150多次,經常突然呆滯、神智喪失,甚至尖叫。(圖/ingimage)

遇到旁人癲癇,許多民眾擔心患者咬到舌頭,直覺伸出手指或拿出硬物,硬塞至病人口中;不過,醫師提醒這是錯誤處置行為,將堅硬物品置放到口內,可能造成牙齒斷裂、下顎受傷。

根據流行病學統計,台灣約20萬癲癇病友,每百人約一人罹病,台灣癲癇醫學會莊曜聰理事長指出,癲癇並非精神病,也不會傳染,但大眾對癲癇的認知有限,以致病友在就醫及生活上遭遇重大挫折。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癲癇科關尚勇醫師表示,曾收治年輕的癲癇患者1個月竟然發作150多次,經常突然呆滯、神智喪失,甚至尖叫,引起旁人側目,當然工作也受到影響。

林口長庚神經內科主任吳禹利指出,癲癇是一種先天或後天因素所引起的慢性腦部疾病,腦細胞過度放電,導致突發性抽蓄、意識改變,發作時可能身抽搐、咬緊牙關、口吐白沫或手腳無法控制地抽動。

吳禹利表示,癲癇致病的原因眾多,與遺傳基因、出生狀況、嬰孩童時期有無痙攣、腦炎、腦膜炎、頭部外傷等有關,不過,仍有許多患者找不出病因。

臨床顯示,三成癲癇患者屬於頑固型,發作時不易控制,需併用多種藥物治療來降低其發作頻率及程度,目前透過神經內外科、放射科、核醫科等醫師齊心評估,能為患者找出最合適的治療方式。

為了打破民眾對於癲癇的迷思,台灣癲癇醫學會將「伊比鴨鴨」(Evie)視為疾病衛教代言人,希望透過世界癲癇關懷月活動,拉近大眾與病友間的距離,打破歧視。關懷宣導大使「伊比鴨鴨」提出五大口訣,幫助癲癇患者做最佳處置:

1.「移」:將患者附近的尖銳物品移開,若有軟墊或衣物可墊在患者頭下。

2.「勿」:勿強行壓制患者肢體的抽搐,勿將硬物放入患者口中防止咬舌,否則恐導致患者牙齒斷裂或是將異物吸入。

3.「側」:將患者臉側放,讓口水及分泌物流出,以免堵塞呼吸道。

4.「陪」:陪伴患者至神智清醒,並告知發作的情況,給予安慰。

5.「送」:患者連續抽慉5分鐘以上,或連續發作間神智沒有回復,須將患者快速送醫治療。

》》立即加入【NOW健康/健康傳媒】FB粉絲團,掌握健康資訊零時差!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