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週波治療器」可透過電流刺激放鬆肌肉、舒緩疼痛,但並無塑身功效,使用時應避開前頸、胸口。(圖/食藥署提供)
現代人常有肩頸痠痛、下背痛等困擾,不少人購買「低週波治療器」,透過電流刺激放鬆肌肉、舒緩疼痛。不過,專家提醒,可別貼錯位置,應避開前頸、胸口。此外,想利用「低週波治療器」來塑身,那是「絕對不可能」。
衛福部食藥署科長黃育文表示,「低週波治療器」屬於第二等級中等風險醫療器材,目前發出66張藥證,民眾購買之前,務必辨別產品包裝上是否印有相關資料。
「低週波治療器」係從皮膚上的黏貼電極將電流傳到體內進行刺激,如果使用適當的電流參數,包括電流強度、頻率、脈衝時間、波型等,確實能讓肌肉放鬆,達到痠痛舒緩及減輕不適症狀等效果。
台灣大學物理治療研究所助理教授陸哲駒表示,「低週波治療器」看似好用、無害,以致許多民眾產生迷思,例如每天可多次使用、時間愈久愈好、電流強度愈強愈有效等。
最誇張的是,部分業者將「低週波治療器」當成塑身減肥產品,還成為購物台的熱銷商品。陸哲駒強調,目前所核准的適應症只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肩膀痠痛及改善末稍神經麻痺,並無塑身功效,民眾不要受騙。
在使用上,陸哲駒指出,「低週波治療器」不能頻繁使用,每天使用1至2次,每次不超過30分鐘,如果長時間承受通電刺激,將導致肌肉、神經過度疲乏受損。電流強度應從最小開始,逐漸上調至可接受的強度,一旦電流太強,容易反受其害,肌肉因過度收縮,反致疲勞、傷害。
黃育文提醒民眾,使用「低週波治療器」時,務必遵照醫師或物理治療師指示將電極片貼到正確的位置,電極片黏貼位置應避開調節血壓的頸部前方、胸口,以免造成血壓不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