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歲張姓司機,20幾歲出頭就因為久坐、不動,胖到133公斤,罹患重度脂肪肝、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下背痛。在醫師建議下,接受減重手術後,減重61公斤,回到72公斤,不僅外形從肥佬變型男,各種慢性病症狀也獲得控制。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王照元表示,隨民眾對肥胖與眾多疾病的關聯的認知越來越高,如今進行減重手術的目的,已從對美好身材追求的整形手術,轉變成對健康的追求。
病態性肥胖不僅會導致三高外,脂肪性肝炎、冠狀動脈疾病、呼吸中止症、痛風、下背痛、關節炎、部分不孕症、性功能障礙等,甚至特定癌症,如停經後乳癌、子宮內膜癌和大腸直腸癌都和病態性肥胖有關。
亞太區代謝暨減重外科醫學會認為,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37,或超過32且合併二型糖尿病,或兩個以上由肥胖所產生的合併症,就是所謂的病態性肥胖,建議接受減重手術。
目前台灣全民健康保險減重手術適應症,為BMI≧40,或BMI≧35且合併肥胖相關併發症。如果加上半年以上內科減重治療無效,患者介於18至55歲,同時無內分泌系統異常或其他會造成肥胖的疾病,會建議患者選擇手術治療病態性肥胖。
目前常見微創減重手術類型包括,胃束帶手術、胃繞道手術和胃縮小手術。而健保只給付胃隔間手術治療。高雄附醫院外科部超過200例手術經驗顯示,10至15%接受減重手術的術友,一生中會因為復胖或併發症,像邊緣性潰瘍、吻合處狹窄、束帶滑脫、腸阻塞、腸沾黏,必須進行再次減重手術。
不少患者在進行再次減重手術時,有腸沾黏及腸阻塞等併發症,以及其他慢性後遺症,如長期腹痛和消化不良等。高雄附醫院體重管理中心張博智醫師建議,患者可考慮使用防沾黏的措施,用在腹腔內作為暫時性阻隔材質,分隔切割過的組織,以降低第一次手術併發症的機會,並減少再次減重手術開刀時的困難度和風險。
▲病態性肥胖不僅會導致三高外,脂肪性肝炎、冠狀動脈疾病等多種疾病。(圖/ingimage)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