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鹽是躁鬱症患者的老藥 使用有無效果與特定基因有關

2052
黃于庭 報導
女性鋰鹽是躁鬱症患者的老藥 使用有無效果與特定基因有關

【NOW健康 黃于庭/台北報導】鋰鹽是躁鬱症患者的老藥,幾乎每位病人都服用過,但治癒率卻偏低。國立臺灣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以及其他19國的研究人員攜手破解了其中關鍵,人類第21對染色體上的數個位在長鏈非編碼轉錄體(long non-coding RNA)基因上的位點,與躁鬱症治療的常用藥物鋰鹽的治療反應有顯著相關。


研究顯示,帶有此位點的人,治療反應較佳,經過一段時間的追蹤後發現,病人疾病復發率也較低。這個研究成果於今年的3月在國際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 上刊出。


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郭柏秀副教授指出,躁鬱症為嚴重精神疾病,1960年代中期發展出的鋰鹽治療,被視為是治療躁鬱症患者相對有效地藥物,在許多國家仍是第一線用藥的常見選項。然而仍有三分之二的躁鬱症病人在服用藥物後,並無明顯地症狀改善。


為了找出影響鋰鹽治療躁鬱發作的反應在遺傳上的變異,德、美兩位學者Thomas G. Schulze & Francis J. McMahon在2008年發起國際鋰鹽治療遺傳聯盟(ConLiGen),橫跨四大洲的29個成員國參與,其中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及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均參與其中。


研究團隊從在2,563位使用鋰鹽的躁鬱症病人當中,找出影響鋰鹽治療反應的顯著位點。隨後針對單線使用鋰鹽治療的病人,追蹤超過兩年時間,發現帶有此位點的人,治療反應較佳且有較低的復發率。


郭柏秀副教授近期研究發現,AL157359.3基因在急性期與緩解期有不同的表現量,而這些證據顯示了此非編碼基因可能在躁鬱症發作,以及治療反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由於報告出的位點落在非編碼的基因上,郭柏秀提到,未來將透過基礎研究,來識別出的生物標記,進行臨床應用,病人接受基因篩檢,就能找出最適合需求的藥物。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