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高血壓是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為協助國人將血壓管理落實在生活中,國民健康署攜手多家醫事學(協)會共同發起「千人響應護血壓 三大資源守護網」行動,推動「健檢發現異常」、「722每日血壓監測」、到「社區安心血壓站」量血壓三大守護主軸,打造全民行動的血壓守護網絡。
國民健康署攜手醫界 啟動高血壓「三大守護網」
慢性疾病長期以來是國人健康最大的隱憂。其中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等「三高」慢性疾病,更占了十大死因約三成。依據中央健康保險署的數據資料,20歲以上國人被診斷為高血壓約有330萬人。
根據衛生福利部113年死因統計,高血壓疾病死亡率近年來首次不再攀升,凸顯國人對血壓控制與慢病預防的意識正在萌芽。然而,每年仍有約4.5萬人因高血壓相關心血管疾病而失去生命,顯示高血壓已經成為全民健康必須正視的重要課題。
為強化國人血壓管理,國民健康署與多家醫事學(協)會共同合作,舉辦「千人響應護血壓 三大資源守護網」行動,包括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腦中風學會、台灣護理學會以及台灣職業健康護理學會等單位代表出席記者會共同宣示,透過「成人預防保健」、「日常血壓量測」與「社區安心血壓站」三大資源,響應可見、可行、可行動的血壓守護路徑,提供民眾便利且正確的量血壓服務,掌握自己的血壓值。
不少民眾認為:「我這麼認真量血壓,真的有人看嗎?」這次「千人響應 醫起722」活動的目的,希望讓民眾知道「自己量的血壓有人會看、醫師會關心」,讓民眾更願意主動出示血壓量測紀錄。因為醫師的一句話,就能改變病人的行為,當血壓紀錄被醫事人員看見,並針對血壓異常提供建議,民眾量測動力會大幅提升。
早期發現做好血壓管理 從源頭降低慢性疾病發生
早期發現是血壓防治的第一道關卡,為了讓血壓管理落實在日常生活,國民健康署整合三大資源,形成完整的守護路徑:
【血壓防治守護1】成人預防保健服務
今年起,免費健康檢查年齡已下修至30歲,並且新增「三高風險評估」與「衛教介入」措施,讓更多年輕族群能及早掌握健康狀況,改善生活習慣,從源頭降低慢性疾病發生。
【血壓防治守護2】日常血壓量測
透過推廣「722原則-連續七天量測、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以及每次量兩回,中間間隔一分鐘」,養成定期量測能及早察覺血壓異狀,讓量血壓不再只是看醫生時的臨時行動,而是成為日常習慣。在醫事人員鼓勵與醫師專業檢視下,民眾會更有信心與動力持續記錄並管理血壓,形成正向循環。
【血壓防治守護3】社區安心血壓站
目前全台已設置超過3,000處血壓站,其中700處經國民健康署認可為「安心血壓站」,分布於22個縣市,提供民眾在社區就能享有便利又可信賴的血壓量測環境。當血壓數值出現異常時,民眾可以攜帶記錄回到醫療院所,讓專業人員協助判讀與追蹤,形成社區健康支持網絡。
國民健康署沈靜芬署長提醒民眾,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定期在家量血壓或透過安心血壓站隨時監測,並善用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找出血壓偏高或異常風險。當發現血壓異常,只要將血壓紀錄攜帶至醫療院所,全台醫事人員都可提供協助,與民眾攜手守護健康。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膚質非乾即油?混合肌是常態 AI皮膚檢測讓保養更精準
▸高度近視小心核性白內障 醫揭飛秒雷射白內障手術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