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衛福部健保會24日召開總額協商會議,付費者與醫界代表罕見地在第一階段即達成共識,推估成長率5.5%,明年健保總額將達9883億元,即將破億,史上最高。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林雅惠表示,健保財務早已吃緊,更需公開透明的程序,這樣結果也反映出協商功能逐漸弱化。
健保總額罕見在首階段達共識 歷時12小時協商成功一次拍板
衛福部健保會針對明年度健保總額成長率舉辦協商會議中,醫院、西醫基層,中醫門診、牙醫門診等四大部門達成共識,這在過去相當少見,以往常徹夜開會,各方代表為了各自占比而爭論不休,最後只能多案併陳,送至衛福部,交由部長定奪。
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育表示,會議從24日上午9時30分召開,西醫基層一度無法協商成功,最終開會至晚上9時30分許,歷經12個小時,終於協商成功。一次即能拍板,確實難得,相信付費者及醫界代表都有看到衛福部及健保署的誠意,才願意「相忍為國」。
付費者代表為何態度軟化? 健保署態度強勢、國發會上限已定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認為,過去協商中,西醫基層跟醫院談不攏的主因在於醫院希望提高「許有著非常多不合理的編列狀況」,提案描述常只有50至100字,在資料有限狀況下,要同意分配金額是否合理,這讓付費者態度保守。
滕西華表示,這次協商結果為通過衛福部提出總額成長率上限,原恩在於健保署於健保會前態度較強勢,而給予說明也更加具體,加上國發會所給予的上限訂已經決定,付費者代表多參考健保署意見,因此協商就更容易有共識。
滕西華擔憂,未來健保協商功能將會式微,因醫療體系及政府均依國發會建議的成長率上限決定,付費者更難表達意見。再者,若錢花下去,外界更應關注高成長率是否發揮出效果,例如,護理人力是否持續流失?醫療品質是否變好?自費項目是否降低?
健保會成立12年以來 首次在協商過程就通過成長率封頂的情況
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表示,健保會成立12年以來,曾有2次協商達成各部門共識,但卻是首次在協商過程就通過成長率封頂的情況。健保財務吃緊,此結果是否反映協商功能弱化,政府應讓社會大眾清楚為什麼需要這麼高的成長率,並承諾如何提高醫療品質,而不是僅僅淪為各方利益的拉鋸。
# 首圖來源/NOW健康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