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吳思奕/台北報導】秋分之際,涼飆起夕,閑境入幽情。秋分是24個節氣中的第16個節氣,代表這1年已經過了3/4。此時太陽直射赤道,「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晝夜幾乎等長,在這之後,北半球白天逐漸縮短,黑夜逐漸加長,氣溫也會隨之下降。秋分正值秋季的中點,既有秋高氣爽的舒適,也開始出現「燥」的特質。
秋分燥邪 易出現乾咳、皮膚癢、便秘等症狀
在中醫的理論中,秋天屬於五行之金,對應人體的肺臟。肺喜潤而惡燥,因此秋分後最常見的就是「燥邪」。陳慧聞中醫師表示,秋季氣候乾燥,容易耗傷人體津液,使人出現咳嗽、喉嚨乾、鼻塞、皮膚乾癢、便秘等症狀。特別是小朋友或體質敏感的人,更可能會因為氣候變化、粉塵花粉的刺激,引發氣管炎或呼吸道等疾病。臨床上常見患者抱怨「秋咳」,其主要表現為感冒痊癒了,但乾咳仍持續未癒,這是正秋燥耗傷津液的典型表現。
百合蓮子湯清肺止咳 搭配天突穴舒緩咳嗽不適
針對秋分時常見的「燥咳」與呼吸道不適,中醫治療以「養陰潤燥、清肺止咳」為原則。常用的方劑有沙參麥冬湯、清燥救肺湯等,能滋陰生津、潤肺止咳;穴位則可選用「天突穴」來舒緩咳嗽的不適,或配合肺俞、尺澤等,調暢肺氣。建議可透過日常食補輔助:
▸百合蓮子湯
功效:養陰潤肺、補脾益氣,能緩解咳嗽,並改善秋季皮膚乾燥。
食材:百合20g、蓮子20g、山藥30g、白木耳15g、少量冰糖。
做法:將所有食材洗淨後放入鍋中(冰糖除外),加入適量熱水,煮滾後轉小火燉煮至食材軟爛,依口味添加適量冰糖攪拌至融化即可食用。
此外,飲用梨子水也能達到清熱潤燥的效果。但要注意的是,市售的梨子水飲品普遍含糖量高,應適量即可,以免適得其反。
秋分養生3原則 掌握作息、飲食與運動
秋分時節屬於生長化收藏的「收」的階段,天地陽氣逐漸收斂,人們應順應自然變化調整生活。
1.作息方面
《黃帝內經》指出:「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在這段時間早睡早起,保持精神安定,以緩和秋天帶來的悲傷情緒。秋天在五行上對應「悲」,人容易感傷,適當調整心態、紓解壓力,才能維持內心平和。
2.飲食方面
適合各種滋陰潤肺的食物,多食用白色食物,如:梨子、白木耳、蓮子、山藥、百合等,能幫助保有津液,改善乾咳及皮膚乾燥。同時應避免過多生冷食物,以免損傷脾胃功能;避免燥熱,如:油炸、辛辣刺激容易上火的食物,以免化燥。
3.運動方面
建議可選擇適度的舒緩運動,如:散步、慢跑、太極拳等,既能強健肺氣,也能調整情緒。小朋友則可以多從事戶外運動,增加抵抗力,預防秋季的過敏與流感。
節氣轉換易感冒 需額外留意保暖與個人衛生
最後,陳慧聞也提醒,秋分除了調養身體,預防疾病也同樣重要。特別秋冬正值流感好發期,要特別注意手部清潔、適度增添衣物,避免早晚溫差過大導致生病。此外,秋分屬於轉換的節氣,民眾可以順應自然,由外到內調整身心,透過養陰潤燥的飲品、規律作息與適當運動等生活習慣,減少秋季常見的咳嗽、皮膚乾癢等不適的機率,更能維持健康的身心。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皮膚病是體內老廢物質代謝出狀況 中醫治療掌握4要點
▸洗頭大把掉髮別慌! 中醫揭落髮與壓力、氣血不足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