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患者激增! 眼科醫師呂大文揭青光眼成因與治療

6600
編輯部 整理報導
青光眼患者激增! 眼科醫師呂大文揭青光眼成因與治療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青光眼被稱為視力小偷,恐讓人逐漸失明,且視野缺損的進展就像滾雪球,視力可能在短短一兩個月內變差,視野變窄。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眼科主任呂大文提醒,家族遺傳、高度近視等高風險族群應定期回診,檢查眼壓。


健保統計青光眼就診人數 呈現上升趨勢


台灣青光眼患者約占總人口1.75%,年齡愈大,比率愈高。健保統計,青光眼就診人數從民國105年35萬人,110年上升至43萬人,原因在於高度近視人口增加,眼科健檢普及與診斷科技進步,找到更多患者。


呂大文表示,青光眼係因眼內液體(房水液)無法正常排出,造成眼壓過高,壓迫視神經,逐漸受損萎縮,以致視野逐漸縮小。主要治療方法為控制眼壓,第一線使用眼藥水、雷射治療,如果效果不佳,或患者無法容忍副作用,才會考慮手術。


傳統小樑青光眼濾過手術雖可有效降低眼壓,但傷口較大,造成患者術後恢復時間較長且風險較高,影響患者接受度。


相較之下,微創青光眼手術(minimally invasive glaucoma surgery, MIGS)是傷口小,術後併發症機率較低,恢復也更快。方法簡易,將迷你引流管置入眼內,加強房水排出,控制眼壓,缺點為調降眼壓的幅度不夠大,如想多降眼壓,仍需傳統的小樑濾過手術。


微創青光眼手術降眼壓 適用於早期患者


三總眼科部改良傳統小樑手術恢復期長的缺點,以及微創手術降壓幅度不足的限制,發展一種「微小樑切除及支架合併手術」,呂大文說,此手術結合兩種術式的優點,達到「內引外流、雙管齊下」目的,臨床顯示,降眼壓效果顯著,提升成功率,病人恢復期也縮短。


68歲女性青光眼患者因眼壓控制不佳,由診所轉介至三總眼科。今年4月9日接受「微小樑切除及支架合併手術」,術前眼壓高於20毫米汞柱,手術後眼壓穩定控制在7到8毫米汞柱,成效良好。


在過去3年的追蹤中發現,這項手術不僅降壓效果穩定,病人術後恢復也快,因此已逐漸成為常規治療選項之一。呂大文提醒,微創青光眼手術降眼壓的幅度普遍低於傳統手術,適用於早期患者,但如果延誤治療時機,勢必出現視野缺損等困境。


呂大文表示,青光眼具遺傳風險,直系血親如罹患青光眼,其後代罹病機率比一般人高出7至9倍,建議有家族史者,18歲前應接受完整檢查視力。因青光眼不易早期發現,建議將完整視力檢查視為生日禮物,以便養成每年定期檢查習慣,早期發現疾病,盡早治療。


# 首圖來源/三軍總醫院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10/4講座》高血壓不只是數字! 多重併發風險一次管理
▸健保30有成! 石崇良:從治病到健康、永續與健康平權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