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憂鬱症、躁鬱症是可能遺傳的?!台大公衛系教授郭柏秀攜手國際研究團隊,在憂鬱症研究樣本超過500萬人及躁鬱症樣本超過290萬人的2大研究中,結果證實,這2項疾病屬於多基因疾病,697個基因位點與憂鬱有關、298個與躁鬱症有關,多重變異如果疊加,將提高發病率。
全球憂鬱症盛行率約15%! 基因也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顯示,全球憂鬱症盛行率約15%,除了睡眠、壓力、家庭或社會環境因素會引發,基因也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遺傳影響占比為30%至40%。躁鬱症盛行率為2.4%,危險因子同為括社會、生活型態、環境因子等影響,而遺傳影響占比更高,達到60%至80%。
郭柏秀說,憂鬱症、躁鬱症等情緒障疾病,常造成嚴重疾病負擔,導致過早死亡或健康傷害,而病患及照顧家屬無法執行既有功能,連帶造成勞動力下降、家庭功能損失。
台大公衛學院流病及預醫所研究團隊 日前完成1項跨人種研究
台大公衛學院流病及預醫所研究團隊日前完成1項跨人種研究,分別蒐集500萬憂鬱症患者、躁鬱症290萬樣本,經過比對,最新研究發現,共有697個基因與憂鬱症有關,298個基因則與躁鬱症有關。
郭柏秀表示,致病基因不一定是在同一個位置,也不一定是同一個基因,可能在某一些特定的神經細胞的表現是比較高的,一些基因可能在腸道內分泌細胞也表現得非常高。
這項研究發現證實 憂鬱症與躁鬱症屬於多基因疾病
台大精神科主治醫師陳錫中表示,治療憂鬱症、躁鬱症藥物種類眾多,但只對3分之1患者有效,對其他病友的幫助有限,透過這項基因研究報告,可進一步發展成藥物及篩檢,協助治療疾病,並延緩憂鬱症發生。
這項研究發現證實,憂鬱症與躁鬱症屬於多基因疾病,需上百個基因累積微小效應,除了既有的藥物,慢性疼痛藥物、抗癲癇藥物未來也很有可能成為治療的候選清單。
以憂鬱症相關基因位點為例,目前部分位點可透過現有藥物予以治療,部份位點則可利用現行治療慢性恐慌、抗癲癇藥物或猝睡症藥物等加以抑制。至於與躁鬱症有關基因群,則與腸道內分泌細胞與胰臟細胞作用有關,這也說明了為何躁鬱症病人罹患腸胃疾病、糖尿病機會比一般人多出2倍。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今夏濕熱有感!濕疹、汗皰疹易爆發 中醫教你改善方法
▸經常後腳跟痛? 復健科醫師教你7招緩解足底筋膜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