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脫白袍、走入家門 鼓勵思覺失調症接受治療獲重生

3002
楊芷晴 報導
醫師脫白袍、走入家門 鼓勵思覺失調症接受治療獲重生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他總覺得有人在監視他、要攻擊他,連家中燈光都成了威脅。」這不是科幻劇情,而是1名年輕思覺失調症病友的真實寫照!這名年輕男子因嚴重的妄想與幻聽症狀,堅信住家已遭人監聽,甚至不敢在家過夜,時刻處於高度警戒狀態。為了協助這名病友放下戒心、解決困擾,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的精神科醫師脫下白袍,主動走進病友家中,甚至化身為風水師造訪,以關心居住環境與生活狀況為切入點,透過專業會談技巧和引導,成功建立信任關係,讓病友敞開心扉訴說心中恐懼,進而願意接受治療。


逾5成思覺失調症患者 未持續治療復發率高達9成以上


任職於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的台灣社會與社區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歐陽文貞教授表示,研究顯示,超過5成思覺失調症患者在首次住院後1年內有復發風險,若缺乏良好的治療依從性,復發率更高達9成以上,且反覆復發將造成大腦不可逆的退化損害,從而導致家庭負擔與社會成本上升。


台灣社會與社區精神醫學會秘書長徐瑋澤(目前任職於高雄市立凱旋醫院)表示,長效針劑可維持穩定藥效、減少復發次數,已被多項國際實證研究肯定,為提升治療效果的重要策略之一。因此,歐陽文貞醫師正執行國科會多年期計畫,希望透過提升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社區精神復健健康知能,從住院醫療體系到社區治療能無縫銜接,使長效針劑在社區治療接受率與持續率能提升。


缺乏病識感、不懂求助法 思覺失調症平均拖1年半才確診


思覺失調症不是「中邪、無法治療」,而是「大腦生病」了!病友常會出現幻聽、感覺遭到迫害等症狀,導致工作及社交能力減退、思考記憶與專注力變差等症狀。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社區精神科主任楊蕙年表示,對病友而言,這些幻覺、妄想相當真實,有別於一般內外科疾病,因為生病部位是大腦,影響判斷力,病友經常難以察覺自己病了,也就是缺乏「病識感」。若家屬也不知如何求助,研究統計,思覺失調症病友首次發病後平均將近1年半才就醫,耽誤及早診斷與治療的時機。


治療針劑越長效越好! 病情穩定和住院天數、醫療費皆下降


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社區精神科醫師陳泰宇指出,思覺失調症的治療方式包括口服藥物與長效針劑,而目前長效針劑除了每月施打,也有每季、每半年施打等更長效的藥物選擇。綜觀國內外趨勢,均已將長效針劑列為第一線治療選項,健保署近年也編列獨立預算,鼓勵醫師與病友或家屬溝通,及早使用長效針劑穩定病情,避免反覆復發導致社會功能下降。


國內研究發現,若病友改用更長效的針劑,1年內平均住院天數顯著下降超過25天,醫療費用降幅近5成,病友生活品質也獲得大幅改善。


陳泰宇醫師指出,國際研究也證實,長效針劑能穩定血液中藥物濃度、提升用藥規律性、降低復發風險 ,也能減少家屬提醒吃藥所帶來的摩擦與壓力。當病情獲得穩定控制後,病友也更有機會重返校園與職場,回歸日常生活。


3支專線一通即通報 三總北投分院打造無縫社區精神醫療網


楊蕙年主任表示,三總北投分院深耕社區精神醫療已逾數十年,早期由老一輩醫師帶頭「走出診間」,深入社區主動探訪病友,逐步發展出跨區域、跨單位緊密合作的社區行動醫療照護模式。目前更提供3支便捷無阻的諮詢專線,分別開放給一般民眾、警消人員、衛政社政專業人員使用。期望簡化複雜的轉介流程和長時間等待,讓精神醫療團隊盡快完成初步評估,提供家訪、電訪與緊急送醫等醫療照護服務。


如今,三總北投分院更擔負起大台北地區社區精神醫療的重任,服務範圍不僅涵蓋台北市12行政區,更拓展至新北市17個行政區,積極整合相關資源,提供思覺失調症等精神科病友全面且完整的照護。


走出診間走進家門、融入街友圈 只為讓病友卸心防、接受治療


楊蕙年主任表示,為了照顧更多病友,三總北投分院精神科醫師使出渾身解數,他們脫下白袍,走進病友家門,甚至打入街友圈,像變色龍般自然轉換語氣與話題,只為卸下病友心防,一點一滴築起信任關係,進而願意接受有效的治療。


「不少思覺失調症患者因身處弱勢,隨著疾病惡化不得已流落街頭,淪為街友。」陳泰宇醫師說,看見飽受精神疾病所苦的病人,自願脫下白袍,打入遊民圈,每年說服十多名思覺失調症病友接受治療,透過長效針劑穩定控制病情後,這些病友逐漸恢復現實感,不少人都重回家庭,甚至能從事工作回歸社會,「即便幫助到的僅僅是社會中的一顆螺絲釘,對我們而言都是相當珍貴的篇章」。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今夏濕熱有感!濕疹、汗皰疹易爆發 中醫教你改善方法
▸經常後腳跟痛? 復健科醫師教你7招緩解足底筋膜疼痛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